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8-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

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

作者:何晓顺.朱晓峰主编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5947376

定价:280.0

出版时间:2009-03-01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四)胰尾
  二、胰管
  三、胰的血管
   (一)胰的动脉
   (二)胰的静脉
   (三)胰腺移植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胰腺移植的受区解剖
  五、关于胎胰的移植解剖
   (一)胎胰具有内分泌作用
   (二)胎胰移植的供体解剖
   (三)胎胰移植的受区解剖
 第三节 小肠的移植解剖
  一、小肠的分部
   (一)位置
   (二)形态结构
   (三)肠管壁的构造
  二、小肠系膜
  三、小肠的血液供应
   (一)小肠的动脉
   (二)小肠的静脉
  四、小肠移植的供体解剖
  五、小肠移植的受区解剖
  六、小肠移植的有关解剖结构测量
 第四节 肾脏的移植解剖
  一、肾移植供体的应用解剖
   (一)肾的外形
   (二)位置和体表投影
   (三)毗邻关系
   (四)肾的血管
 ……
第五章 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的病理学
第六章 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
第七章 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影像学
第八章 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的麻醉管理
第九章 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的术后管理
第十章 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护理学
第十一章 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营养支持
第十二章 器官联合切取和修整技术
第十三章 肝贤联合移植
第十四章 肝小肠移植
第十五章 肝胰联合移植
第十六章 胰贤联合移植
第十七章 腹部器官簇移植
第十八章 心肺联合移植

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 节选

《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主要讲述了:器官移植技术是20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成就,这个融合了临床与基础多学科集合成果的医学技术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功挽救了近百万人的生命。而在单器官移植成功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器官联合移植和多器官移植技术更是这一科学颠峰上璀璨夺目的明珠。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了多器官移植的和器官联合移植的研究,1960年Starzl等首次进行了多器官移植动物实验;196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KeHy和Lillehei实施了全球首例临床胰肾联合移植;Starzl等于1983年完成首例临床腹部器官簇移植。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单器官移植技术的日臻成熟,器官联合移植和多器官移植技术得到蓬勃发展。目前,已成功开展了心、肝、肾、胰、肠等器官间的联合移植和上腹部器官簇移植乃至全腹多器官移植等。此类手术的成功率和临床治疗效果也有了长足进步,逐步接近单器官移植水平。

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 相关资料

插图:




二、移植排斥与免疫耐受
移植排斥是影响多器官移植和联合移植受体长期存活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克莫司等高效免疫抑制剂的研发、使用是多器官移植和联合移植及联合器官移植发展的最强大推动力。但目前免疫抑制方案尚无统一的标准,理想的方案应既能防止移植物被排斥,又能减少免疫抑制剂带来的副作用。免疫抑制方案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利用抗IL-2受体单抗诱导减少神经碱钙抑制剂,早期撤离甚至不用激素,以减少神经碱钙抑制剂和激素的诸多副作用。然而,慢性移植排斥仍然严重影响移植受体的长期预后,新型高效、安全免疫抑制剂的研发仍然刻不容缓。此外,目前监测移植物排斥反应主要基于临床观察、功能指标监测、穿刺活检、内窥镜引导活检等,但总体而言无创、高特异性指标很少,严重阻碍了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了受体的整体疗效。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为阐明排斥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可能,紧随其后的代谢组学研究有望为我们提供简便、特异性高的监测排斥反应的实验指标,使移植医生在面对排斥反应上拥有更多的主动性。
免疫抑制和感染是移植后需面对和协调处理的一对矛盾,排斥控制后感染成为主要的并发症,而感染又可以诱发排斥反应。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是解决这对矛盾的最重要方向。多种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已经在大、小动物移植模型中取得成功,但临床研究尚少。最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称分别在肝、肾和骨髓移植手术时给受体输注造血干细胞,成功诱导临床免疫耐受,术后可长期不服用免疫抑制剂并不引起明显并发症,目前该研究组正扩大这项研究的规模以进一步评估该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预期,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和l临床研究的深入必将带来多器官移植和联合器官移植远期疗效的飞跃。
三、多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器官移植的产生和发展得益于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反过来,器官移植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发展。无论是Carrel的血管吻合技术,Medawar发现的获得性免疫耐受现象,还是Dausset发现HLA的存在以及多种免疫抑制剂的研发等移植领域的发现和研究都为人类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单器官移植相比,多器官移植和联合移植为研究人类不同器官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提供最佳的条件和视角,包括肝脏移植对小肠移植物的保护作用等多种生理现象的观察和研究都是

多器官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 作者简介

何晓顺,男,医学博士,1964年出生。199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97-1998年于澳大利亚国家肝移植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并成为该中心注册医师,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起担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目前是教育部“千百十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获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教师支持计划”重点资助。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兼任国际肝脏移植学会会员、国际消化外科学会会员、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学组委员、广东省肝病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为《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移植杂志》、《Current Opinions in Transplantation》等杂志的编委。 何晓顺教授自1988年开始师从中国著名的肝移植专家黄洁夫教授,致力于腹部器官移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肝移植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之一,其所在的移植中心在移植效果及规模、移植器官种类及手术方式多样化方面均处于国内前列,近年来,在何晓顺教授的带领下该中心取得如代表性成就:2004年开展了亚洲首例成功的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并入选同年全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之一;同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肝移植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肝移植联合消化道肿瘤根治治疗转移性肝癌;2005年,主持开展了国内首例母子亲体小肠移植;2006年,开展了华南地区首例成人间活体扩大(含肝中静脉)右半肝移植;2007年,实施了国内首例婴儿单肝段移植并成功开展了华南地区首例劈离式肝移植;胰肾联合移植、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等移植项目也相继开展。目前,他所在的移植中心已累计开展了3120例肾脏移植和968例肝移植,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移植种类最多、疗效最好的移植中心之一。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医学 外科学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上一篇:临床中医方药学     下一篇:温病条辨一学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