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测学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8-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疾病预测学

疾病预测学

作者:祝恒琛,谢成 主编

开 本:16开

书号ISBN:7811210606

定价:100.0

出版时间:2008-09-01

出版社: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疾病预测学 内容简介

本书17章内容中,即可以看到预测医学的新成就,即引进了细胞学,基因、蛋白质分子学,量子、纳米学等;又能读到传统预测医学的精华,如是唯象(相)体语医学,体质遗传学,脉象学等。

疾病预测学 目录

**章 疾病预测学的作用意义
**节 疾病预测的内容和意义
一、疾病预测的内容
二、疾病预测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疾病预测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未病理论奠定,疾病预测思想诞生
二、秦汉时期——未病学思想指导疾病预测发展
三、晋、隋、唐、金时期——疾病预测防治进一步发展
四、金元明清时期——摄生预防,提高疾病征兆及传变规律的认识
五、近代——疾病预测理论认识,方法和技术应用
 第三节 疾病预测学的作用
一、疾病预测分析当前疾病形势,针对性制定疾控方针计划
二、根据预测困扰社会的生活性疾病发展趋势,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三、高科技技术应用有效地促进疾病预测
四、现代疾病预测学激活传统预测医学发展
五、促进疾病预测相关边缘学科的渗透发展
 第四节 疾病预测学的研究目的
 一、远期目标——人人健康的无医世界
 二、近期目标——预防医学发展新阶段
  三、疾病学——Ⅱ级预防
 四、疾病学——Ⅰ、Ⅲ级预防
 第五节 疾病预测的原则
一、预防观点
二、超前观点
三、长期务实观点
 第六节 疾病预测的重点是易感低体质人群和个体
 第七节 疾病预测学的研究前景及存在问题
 一、疾病预测学前景
 二、疾病预测学存在问题
第二章 疾病预测科学的理论基础
 **节 致病损伤基本阈值
 一、病因理论
 二、发病阈值
 第二节 疾病的关节点
 一、生命体多难以用确定的度来表现一定的质
 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有不同性质表现
 第三节 疾病的遗传方式
 一、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
 二、显性、隐性规律
 三、交叉遗传
 四、基因表达与疾病
 五、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阈值
 六、遗传变异论在疾病预测中的作用
 第四节 疾病潜隐信息是早期预测的关键
 一、隐潜信息基本概念
 二、潜病理信息临床预测疾病的意义
 三、潜隐信息显化标志在疾病预测中的作用
 四、潜前病理信息显化是疾病预测的关键
 五、潜前病理变化是前兆信息的根本
 六、前病证信息评估
 第五节 疾病是内稳系统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失调
一、阴平阳秘恒动有序
二、协同调控,动中稳定
三、脏腑经络气血调节
 第六节 疾病与体质易感性、倾向性
一、体质概念
二、体质类型与疾病
 ……
第三章 疾病预测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唯象与全息分析
第五章 数理统计学在疾病预测中的应用
第六章 传染病血与疾病预测
第七章 遗传病学与疾病预测
第八章 气象学与运气学疾病预测
第九章 生物钟学说与疾病预测
第十章 细胞及元素病理信息分析
第十一章 蛋白、基因、大分子物质病理信息表达
第十二章 纳米科学技术在疾病诊断和预测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临床疾病预测例举
第十四章 亚健康未病态的识别
第十五章 心理性疾病预测
第十六章 社会适应不良预测
第十七章 中医疾病预测学临床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疾病预测学 节选

**章 疾病预测学的作用意义
科学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民健康的总体水平在提高,人类疾病谱在变化,其医疗模式也在相应地改变。生物医学模式、唯生物致病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一方面因生物学、医药学、免疫学的进步;另一方面因现代高科技生产力、经济的突飞猛进,生活、工作节奏加速,自然生态破坏,环境变幻、另类污染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导致医学模式转型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务人员的职责已不是只以身体疾病为唯一目标,也不只是应用发展的医疗技术,而是进入预防(包括疾病预测)、医疗、保健、养生、康复、整体护理、行为、生态及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医院、医疗行政部门也相应地需要转变职能,发挥社会功能,从治病转到治人;从为病人转到为更多的健康人、未病态人(亚健康人)保健康复服务;从服务个人到群体(病态、健康态、未病态)。这样,以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指导思想,预测疾病的始发、转归、流行状态。“疾病防治于未然”提到当前议事日程,应用遗传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统计学、气象学、体质学、未病学(亚健康学)、易学、中医学、近代医技科学(影像学、病理学、实验室)等诸多学科领域知识、技术预测(预见、预报、预知、识别)将发生,或流行,或暴发,或传变的疾病。这样,对疾病发生和流行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统计,制订防控治疗计划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对遗传病、先天缺陷病应开展优生计划,婚前检查,产前检查;对地方病应落实防治的计划措施;对传染病、流行病应开展计划免疫和消毒、隔离;对重大灾难(天灾、战争)时肠道病、呼吸系统传染病等的暴发防治;对常见病、多发病、老年性疾病等应做到四早二防(早预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防渐变、防衰变传变);对近来“文明病”、生活性疾病和一些疾病(性病、艾滋病)、海关进口物带进一些病原体(禽流感病毒、疯牛病朊毒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防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医学 临床医学理论 一般理论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