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论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8-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临床医学概论

临床医学概论

作者: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开 本:32开

书号ISBN:7506718359

定价:36.0

出版时间:2003-02-01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临床医学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12章。**章是本教材课程内容的基础,介绍临床常见症状、体格检查
和诊断方法,并侧重介绍了各症状的实验室检查项目,第二章是急诊医学,第三章介绍
了传染病(含性传播疾病),第四章至第十二章按系统分别介绍了内、外、妇、儿各科
临床的常见疾病。各个疾病均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预
防、治疗的体例加以阐述,尤其是突出了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和作用,体现了医学检
验专业教材的内容特点。
本书是供全日制医学检验专业使用的临床医学概论专科教材,也可作为医学检验专
业成人教育教材(职大、夜大、函授等)或供其他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片断:
**节常见症状
人体患病时主观感到的不舒适感或异常感觉,称为症状(symptom),例如头痛、
乏力、发热、呼吸困难等;而客观检查到的异常表现称为体征(si即),如肝脾肿大、
心脏杂音、肺部罗音等。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体征;有的症状既是症状也是体征,如发
热、呼吸困难等。疾病的症状很多,主要的症状是提供诊断的重要线索。本节仅阐述一
些临床常见而比较重要的症状。
一、发热
人的正常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下,保持相对恒定。口腔(舌下)的温度
一般在36.3~37.2℃之间,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约低0.2~0.4℃,肛门内温度比口腔
温度约高0.3~0.5℃。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为
发热(fever)。以口腔温度为准,临床上37.4~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
39.1~41℃为高热,≥41.1℃为超高热。
(一)发热原因和机制
发热的原因甚多,除某些生理性原因(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妇女排卵与妊娠早
期等)影响外,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
衣原体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
2.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大手术后、内出血、大
面积烧伤等;②变态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等;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
亢进,重度脱水等;④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心力衰竭等;⑤惊厥、癫痫状态
等;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等;⑦植物
神经功能紊乱。
通常把能引起人体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致热原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生
物病原体、抗原抗体复合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物质等多而复杂,统称为外源性
致热原,多为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外源性致热原
主要是激活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使之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即白细胞介素I,其分子
量较小,可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引起发热。近
年来还发现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新的内源性致热原。
产热过多(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惊厥)、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及体温调节障
碍(如中暑、脑出血)等属非致热原性发热。
(二)临床表现
1.发热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常有乏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体温上升有两种
形式:①骤升型:体温急剧升高,在数小时内达高峰,见于流行性感冒、疟疾、肺炎球
菌性肺炎等;②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经数日达高峰,见于结核病、伤寒等。
(2)高热期指体温上升达高峰后保持一段时间,可持续数小时、数日或数周。表
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深,出汗等。
(3)体温下降期由于机体本身的防御功能和适当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体温下降
亦有两种方式:①骤降:体温数小时降至正常,伴有大汗,如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
②渐降:体温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2.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左右,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持续数日或数
周,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的高热持续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24h体温波动幅度在2℃以上,一般在体温*低
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化脓性疾病、败血症、重症肺结核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高热时体温可达39℃以上,若干小时后
降到正常,经一间歇周期(数小时或数日)后又突然升高,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急剧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到正常,高热期
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并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至39℃以上,数日后又逐渐下降至低热或正常水平,
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等。
(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血常规大多数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伤寒、疟疾及病
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时白细胞极度增加,且末梢出
现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寄生虫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时嗜酸性细胞增多;由感染引起的
长期发热可有贫血。
2.凝血机制严重感染如脑膜炎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重者可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3.尿常规发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尿路炎症、肾结核、肾肿瘤时可有显著蛋白
尿,伴有血尿或脓尿。
4.粪便常规注意外观、虫卵、脓血便等。
5.细菌学检查应针对病原菌作血培养,痰、尿、脓液的细菌培养。
6.血清学检查对发热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如肥达、外裴反应,风湿热的抗链球
菌溶血素试验等。
7.骨髓检查对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病等具有诊断价值。
8.X线检查对发热诊断有重要价值。肺部炎症、结核是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
要注意胸部透视或摄片。
9.超声波检查常用于胸腔积液、膈下脓肿、胆道疾病、肝脓肿等的检查。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医学 医学/药学考试 本科教材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