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人工鱼礁场生态效应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8-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珠江口人工鱼礁场生态效应

珠江口人工鱼礁场生态效应

作者:陈丕茂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109248564

定价:150.0

出版时间:2018-12-01

出版社:中国农业

珠江口人工鱼礁场生态效应 本书特色

  《珠江口人工鱼礁场生态效应》以2002—2016年珠江口的人工鱼礁区海域资源环境本底调查、人工鱼礁建设技术研究、人工鱼礁建设后效果跟踪调查为基础,介绍了珠江口人工鱼礁建设研究概况及其海洋资源环境修复情况。《珠江口人工鱼礁场生态效应》共五章,*章介绍珠江口海域基本状况;第二章论述国内外河口人工鱼礁主要研究进展;第三章介绍珠江口人工鱼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情况;第四章叙述珠江口人工鱼礁建设现状;第五章评估珠江口人工鱼礁修复效果。
  《珠江口人工鱼礁场生态效应》可供海洋渔业科研人员、海洋水产院校师生、渔业渔政管理人员、渔业爱好者和广大渔民参考。

珠江口人工鱼礁场生态效应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章 珠江口海域基本情况
**节 海域自然状况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二、气候特征
三、主要海洋自然灾害
四、水文特征
第二节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
一、浮游植物
二、浮游动物
三、鱼卵和仔稚鱼
四、底栖生物
五、潮问带生物
六、渔业资源
第三节 社会经济状况
一、社会经济现状
二、海洋捕捞生产基本情况
三、海水养殖基本情况
四、海洋渔业人口与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第四节 海洋交通旅游发展现状
一、港口资源
二、航道资源
三、旅游资源

第二章 国内外河口人工鱼礁研究进展
**节 人工鱼礁水动力学研究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人工鱼礁生物聚集功能研究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人工鱼礁生物附着效应研究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珠江口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
**节 人工鱼礁单体流场造成功能研究
一、流场造成功能原理
二、流场造成功能试验
第二节 人工鱼礁单体稳定性研究
一、礁体稳定性原理
二、礁体稳定性试验
第三节 不同组合模式下流场造成功能的对比研究
一、不同礁体不同间距组合的流场造成功能
二、流场造成功能的量化研究
第四节 不同组合模式下建设成本的对比研究
一、鱼礁单体建造成本
二、不同礁体间距组合的建设成本
第五节 人工鱼礁设计原则和要求
一、工程设计原则
二、选型布局原则
第六节 珠江口人工鱼礁设计要求
一、礁体选型要求
二、配置组合及布局要求
三、构建海洋牧场要求

第四章 珠江口人工鱼礁建设现状
**节 珠江口人工鱼礁规划和建设概况
一、珠江口人工鱼礁规划
二、珠江口人工鱼礁建设
第二节 小万山礁区
一、小万山礁区规划
二、小万山礁区建设
第三节 竹洲-横洲礁区
一、竹洲-横洲礁区规划
二、竹洲-横洲礁区建设
第四节 东澳礁区
一、东澳礁区规划
二、东澳礁区建设
第五节 大蜘洲礁区
一、大蜘洲礁区规划
二、大蜘洲礁区建设
第六节 外伶仃礁区
一、外伶仃礁区规划
二、外伶仃礁区建设
第七节 庙湾礁区
一、庙湾礁区规划
二、庙湾礁区建设

第五章 珠江口人工鱼礁修复效果评估
**节 材料与方法
一、调查时间
二、调查站位
三、调查内容、方法以及分析评价方法
第二节 投放礁体状况评估
一、竹洲-横洲礁区
二、外伶仃礁区
第三节 海洋环境变动分析
一、小万山礁区
二、竹洲-横洲礁区
三、东澳礁区
四、外伶仃礁区
五、庙湾礁区
第四节 浮游植物变动分析
一、小万山礁区
二、竹洲-横洲礁区
三、东澳礁区
四、外伶仃礁区
五、庙湾礁区
第五节 浮游动物变动分析
一、小万山礁区
二、竹洲-横洲礁区
三、东澳礁区
四、外伶仃礁区
五、庙湾礁区
第六节 底栖生物变动分析
一、小万山礁区
二、竹洲-横洲礁区
三、东澳礁区
四、外伶仃礁区
五、庙湾礁区
第七节 鱼卵和仔稚鱼变动分析
一、小万山礁区
二、竹洲-横洲礁区
三、东澳礁区
四、外伶仃礁区
五、庙湾礁区
第八节 附着生物增殖效果评估
一、竹洲-横洲礁区
二、外伶仃礁区
第九节 生物聚集效果评估
一、竹洲-横洲礁区
二、外伶仃礁区
第十节 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评估
一、小万山礁区
二、竹洲-横洲礁区
三、东澳礁区
四、外伶仃礁区
五、庙湾礁区
第十一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生态能值评估
一、珠海万山海域
二、竹洲-横洲礁区海域
三、结论

参考文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农业/林业 水产、渔业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