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田耕作制度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8-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草田耕作制度

草田耕作制度

作者:师尚礼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030436221

定价:98.0

出版时间:2015-04-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四、生物间的互补 
第四节 间作与套作技术 
一、植物种类的选择和品种的合理搭配 
二、播种期的选择 
三、适宜的搭配方式和搭配比例 
四、行比与行向 
五、管理上要兼顾主栽植物与间作植物 
六、建立合理的田间复合群体结构 
七、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和配套的机械工艺 
第五节 间作与套作的增产效应 
一、间作、套种提高光合效率 
二、间作、套作改善土壤结构及肥力因素 
三、间作、套作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四、间作、套作的产量与质量互补效应 
五、间作、套作群体地温的时空变化 
六、间作、套作群体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 
七、间作、套作群体的抗虫性 
第六节 草田间作模式案例 
一、苜蓿田夏季套种饲用玉米(苏丹草)(适宜淮河以北地区) 
二、冬牧70黑麦与俄罗斯饲料菜(或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苏丹草间作
模式(适宜淮河以北地区) 
三、稻闲田油菜与紫云英间作、套作(适宜华南地区) 
四、西北地区适宜的牧草与作物间作、套作种植模式 
第七节 复种 
一、复种概念及对农牧业增产的作用 
二、复种的条件 
三、复种技术 
四、主要复种模式案例(适用于西北地区) 
第六章 牧草混作 
**节 牧草混作的意义及其优越性 
一、混作概念 
二、混作意义 
三、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作的优越性 
第二节 草地混作研究 
一、国外禾本科、豆科牧草混作草地发展历史与现状 
二、国内禾本科、豆科牧草混作草地发展及其研究 
第三节 牧草混作原理 
一、牧草种间关系 
二、形态学互补原理 
三、生长发育特性互补原理 
四、营养互补原理 
五、生态学原理 
第四节 牧草混作的优势和劣势 
一、牧草混作的优势 
二、牧草混作的劣势 
第五节 混作草地的建植 
一、确定混作组合的原则 
二、混作草地的建植技术 
第六节 混作草地管理 
一、施肥 
二、灌溉 
三、杂草防除 
四、虫害防治 
五、刈割和放牧 
第七节 几种主要牧草混作栽培案例 
一、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作 
二、羊草与草木樨混作 
三、苜蓿与谷子间行混作 
四、羊草与披碱草混作 
五、豆科牧草与豆科牧草间带混作 
第七章 我国不同气候区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节 北方地区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一、黄土高原草田耕作模式 
二、北方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第二节 南方地区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一、南方实施草田耕作制度的意义 
二、南方草田耕作主要模式 
三、南方草地农业发展的思路 
第三节 青藏高原地区草田耕作制度的建立 
一、青藏高原地区建立草田耕作制度的科学价值 
二、青藏高原地区建立草田耕作制度的生态价值 
三、青藏高原地区建立草田耕作制度的社会价值 
四、青藏高原地区建立草田耕作制度的经济价值 
第八章 主栽牧草适宜耕作制度 
**节 苜蓿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及其效应 
一、苜蓿与作物轮作的效应 
二、苜蓿与作物间作的效应 
三、苜蓿与作物混作的效应 
第二节 黑麦草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及其效应 
一、国外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 
二、国内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 
三、黑麦草与其他牧草的混作模式 
四、黑麦草与豆科牧草的混作技术 
五、多花黑麦草与作物轮作技术 
第三节 燕麦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及其效应 
一、燕麦混作研究 
二、燕麦的主要种植模式 
三、燕麦+箭筈豌豆混作生产种植技术 
第四节 光叶苕子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及其效益 
一、光叶苕子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二、光叶苕子适宜种植区 
三、光叶苕子的种植模式 
四、光叶苕子种植模式的效益 
第九章 林草复合系统 
**节 林草复合系统的概念及意义 
一、林草复合系统的概念 
二、建立林草复合系统的意义 
第二节 建立林草复合系统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林草复合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一、林草复合系统的发展 
二、国内外林草复合系统的状况研究 
三、林草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研究 
第四节 林草间作 
一、林草间作的相互影响 
二、林草间作的生态效益 
三、林草间作模式 
四、林草间作的类型与技术 
五、典型林草间作模式案例——杨树与紫花苜蓿间作 
第五节 果园生草 
一、果园生草的概念及意义 
二、果园生草研究现状 
三、果园生草技术 
参考文献
草田耕作制度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农业/林业 农学(农艺学)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