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200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志
1957-200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志作者:《所志》编纂委员会 编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802333673 定价:78.0 出版时间:2007-09-01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果显示群选在冬季零下30。C以下的严酷条件下基本能安全越冬,其耐寒力与引进的前
苏联品种不相上下,产量水平在4 500kg/hm2左右,成为该场的**个国产冬性小麦
品种。该品种以其丰产性和稳产性受到群众欢迎。在京郊通县、怀柔、房山、平谷等
地累计种植200~300hmz。
l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研究与利用(“八五"改为太谷核
不育小麦的利用研究)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山西省太谷县水秀公社女技术员高忠丽于1972年在小麦223
品系的繁殖田中发现的。当时首先是为它找保持系、恢复系而用于杂优制种,并曾请
教过14个科研单位的27位专家、教授,大都认为这个育性不稳定的材料没有利用价
值。1976年在河北藁城召开的全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讨会上高忠丽请大家为这株小
麦定性,邓景扬经过3年研究,于1979年得出鉴定结果,这株小麦的不育性是受控于
一个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是世界上在小麦中**次被发现的天然突变体,邓命名其
为太谷核不育小麦,并以“Tal”为这个不育基因的符号。明确该材料不能用于搞三系
配套,但可以利用这个不育基因作为育种工具革新目前的小麦杂交育种方法,特别是
用之于轮回选择育种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投资少、产出多、质量好的育种新技术。
(一)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基础研究(“六五”~“七五”期间)
1.形态学研究
研究明确了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即不育株开花时穗蓬松,颖壳颜
色较淡,在阳光下呈半透明状;花丝短而伸长性差,花药瘦瘪,呈箭头状,灰白色,
不开裂,内无花粉粒;雌蕊发育正常,柱头外露,在未接受外来花粉的情况下,多日
新鲜不萎;不育穗的开颖角度一般在45。左右,有利于接受外来花粉;开颖时间一般集
中在上午8点左右,中午颖壳微闭,下午14点又张开,如此重复数天,直到接受了外
来花粉才闭合;开花后的第二天异交结实性*好,在以后3~6天时间内,只要花粉充
足,结实率仍在80%以上,一周后结实率下降;在正常光温条件下,柱头生活力维持
到10天仍有5%~10%的异交结实率。
2.细胞学研究
研究生李祥义研究表明:从造孢细胞一直到单核花粉期看到多种退化现象,即花
粉母细胞早期衰退,减数分裂不正常,生长发育不整齐,几种败育现象并存于一朵小
花乃至一个花药之中。不论败育早晚,形态各异,其特点都是在很短时间之内就急剧
而彻底地解体,*后药室空空,仅剩下2层膨胀而缺少内容物的药壁。同一花药的不
同药室内小孢子退化有早有晚,绒毡层组织的提前解体对加速小孢子退化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相反,中层组织在绒毡层崩溃后,小孢子退化时一般仍然保持着完整的组织
结构。不育株的核糖核酸等含量显著高于可育株,说明它可能贮存或利用了来自药隔
维管束的有限的营养物质,没有向绒毡层正常输送,从而加速绒毡层的崩溃。正常植
株的中层组织确实起着花药营养组织的作用。花药维管系统不健全及其生活细胞早期
畸变说明:Tal基因不仅在育性细胞内表达,在雄蕊体细胞组织也起作用(此工作曾
发表于1983年作物学报3:151~156)。
3.育性鉴定
太谷核不育小麦有如下6个特点:
①不育株套袋自交不结实,主穗与分蘖穗育性一致;②不育株无论与普通小麦品
种、或T型恢复系、或杂交后代分离出来的可育株杂交,其杂种F1育性分离,不育株
与可育株的比率始终为1:1;③育性没有中间类型,不出现半不育株;④可育株自交
后代育性没有分离;⑤回交多代始终保持上述特点;⑥雄性不育的特性和遗传方式不
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研究证明太谷核不育小麦是一个杂合体,它的不育性是由显性雄性核不育单基因
所控制的。不育株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工能看到21对染色体,同时有丝分裂中
期的根尖压片有42条染色体,未发现异常现象。结合杂种F,代育性分离比例,可排
除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是由于染色体不配对引起的可能性。
基于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可育株是从不育株的杂交后代中分离出来的,即可育株的
细胞质来源于不育株,而可育株与多种普通小麦品种做正反交也没有出现不育株,由
此证明,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细胞质是正常的,它的不育性与细胞质无关。这个育性正
常的细胞质来自上述223品系的母体一早熟1号小麦(鉴定结果**次发表于1980
年《作物学报》2:85~98)。
4.遗传研究及雄性不育遗传模式的建立
“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刘秉华等开展了小麦核不育的遗传及雄性不育
遗传模式的建立等研究,主要包括太谷核不育小麦Ms 2(Tal)基因定位,不育基因
Ms2与矮秆基因RhtlO紧密连锁的创制,基因Ms 2与RhtlO连锁片段的遗传转移,新
核不育材料的发现和遗传鉴定,雄性不育遗传模式的建立等。
(1)小麦核不育基因Ms 2定位研究表明:核不育植株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后期,
二价体均等地分向两极,单价体则随机地分向两极,并有很大一部分由于落后而在末
期不能到达两极被遗弃在细胞质中。采用具有AABB染色体组的硬粒小麦与太谷核不
育小麦杂交并回交的试验结果表明,回交一代不育株:可育株一1:2.7,回交二代和
三代则分别是1:3.6和1:9.8。证明,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显性不育基因Ms2是位于D
组的某一条染色体上。在回交一代进行育性调查和细胞学观察结果证明,Ms 2基因是
位于4D染色体上,根据4D长臂家系不存在,而4D短臂家系存在交换的情况,进一
步确定Ms2基因是位于4D染色体短臂上,遗传距离是31.16个交换单位。该基因被澳
大利亚国际基因组织命名为Ms2。
农业/林业 农作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