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疾病与防治

首页 > 图书 > 科技/2020-08-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野生动物疾病与防治

野生动物疾病与防治

作者:黄恭情

开 本:21cm

书号ISBN:7503828838

定价:25.0

出版时间:2001-01-01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野生动物疾病与防治 相关资料

书摘六、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致病性包含着细菌对机体致病能力大小及对机体引起致病的特性两方面涵义。 各种致病菌有其不同的致病性,而且对机体的伤害程度也不相同。例如肺炎球菌引起机体肺部产生炎症,痢疾杆菌引起痢疾,两者对机体的伤害程度也不相同,其中也包括两种致病菌的毒力和机体的抵抗力的因素在内。 细菌的致病性的强弱,在细菌方面取决于侵袭力与毒素两大因素,而细菌的侵袭力又由细菌的吸附和侵入、繁殖与扩散以及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3种因素所决定(有关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免疫学基础”内介绍,此处主要介绍细菌的致病性)。1.细菌的吸附与侵入 除外伤或其他无脊椎动物(如昆虫等)直接将病原菌导人机体 除外伤或其他无脊椎动物(如昆虫等)直接将病原菌导入机体内引起感染外,绝大多数病原菌都是通过空气、饵料、水源、生殖系统等途径侵入机体,并首先吸附在机体黏膜上皮细胞上面(少数病原菌可经皮肤自行穿越,如布氏杆菌)。这种吸附现象是细菌表面因子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肠道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的菌毛对肠道上皮细胞吸附后而引起肠道疾病,呼吸道致病菌(如肺炎球菌、结核杆菌)侵入后首先吸附在呼吸道黏膜上皮才能逐渐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 细菌牢固吸附在组织表面后,有的仅在吸附表面生长繁殖而引起疾病,如霍乱弧菌;有的则进入组织表面细胞内繁殖而引起疾病及造成组织表面损伤,如痢疾杆菌;还有一些病原菌则可通过黏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进人表层下的组织或经血流进一步扩散,例如坏死杆菌可经血流转移至肝脏和肺脏。因此,病原菌入侵后可在原地产乍毒素致病(如破伤风杆菌、大肠杆菌的致病),有的进人吸附的上皮细胞内繁殖致病并引起组织表面损伤(如痢疾杆菌的致病)以及进人机体组织深部或随血液扩散(如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炎症)等3种致病情况。2.繁殖与扩散 病原菌侵人机体后能否引起机体致病,除与机体抵抗力的强弱有关外,主要在于该菌的侵入能否在局部繁殖,以及扩散至全身其他部位组织继续繁殖能力。当然,病原菌侵人的数量越多,在机体局部组织繁殖并扩散至全身其他组织的繁殖能力也相应增加。 细菌侵入机体局部组织以及扩散至全身其他组织繁殖能力,还与机体局部或全身组织的环境是否适宜于细菌生长繁殖所需求的环境有关。例如,破伤风杆菌只有通过伤口侵人机体组织,而且伤口比较深、伤口面

野生动物疾病与防治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农业/林业 动物医学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