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中庸

首页 > 图书 > 历史地理/2020-05-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学 中庸

大学 中庸

作者:顾迁 注译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4870910

定价:25.0

出版时间:2017-07-01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大学 中庸 本书特色

《大学》为后世 zui 耳熟能详的无疑是宋儒所总结的三纲领、八条目,其构成了全书的整体框架。所谓“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所谓“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教,乃是让人从近做起,从己做起,修养德行,渐次扩充,至于家族、国家,*终平治天下。这就是儒家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古代有志兼济天下的士子们的理想人格。

大学 中庸 内容简介

《大学》《中庸》作为儒家典籍《礼记》中的两篇,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相传《大学》出于曾子之手,《中庸》为子思手笔,代表儒学谱系之正脉,故此二篇自汉代以来即常被抽出单行。清末学者皮锡瑞指出,《汉书·艺文志》于“礼记”百三十一篇外,已别出《中庸》二篇;南朝梁武帝,不仅作《礼记大义》十卷,又作《中庸讲疏》一卷;到了宋朝,仁宗皇帝更以《大学》赐进士及第者。(见《三礼通论》)《大学》《中庸》义理精微丰富,修身齐家,性与天道,皆在其中,为宋明以来的儒者高度重视,成为他们建构人性论的基础。司马光认为,《学记》《大学》《中庸》《乐记》是《礼记》中 zui 精要的篇章。(《书仪》)程颢、程颐兄弟对《大学》《中庸》二书特加表彰,将之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到了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首《大学》,次《中庸》,次《论语》《孟子》,真正建立了理学的经典诠释文本系统。
明清以来,“四书”为人所诵习之书,《大学》《中庸》尤为童蒙进学之首务,各种解说注释也层出不穷。到了现代,国学复兴,“四书”渐有家弦户诵之势。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坊间出版“四书”今注本极多,各有特色。本书作为笔者一己读书之所得,在古人注释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辨析,力求呈现一个平正笃实、切当身心的译注本。笔者的希望是,一般读者不仅由此可以初步理解《大学》《中庸》的文义,也能进而对古代贤人的思想世界有所体认和感悟。

大学 中庸大学 中庸 前言



《大学》《中庸》作为儒家典籍《礼记》中的两篇,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相传《大学》出于曾子之手,《中庸》为子思手笔,代表儒学谱系之正脉,故此二篇自汉代以来即常被抽出单行。清末学者皮锡瑞指出,《汉书·艺文志》于“礼记”百三十一篇外,已别出《中庸》二篇;南朝梁武帝,不仅作《礼记大义》十卷,又作《中庸讲疏》一卷;到了宋朝,仁宗皇帝更以《大学》赐进士及第者。(见《三礼通论》)《大学》《中庸》义理精微丰富,修身齐家,性与天道,皆在其中,为宋明以来的儒者高度重视,成为他们建构人性论的基础。司马光认为,《学记》《大学》《中庸》《乐记》是《礼记》中*精要的篇章。(《书仪》)程颢、程颐兄弟对《大学》《中庸》二书特加表彰,将之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到了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首《大学》,次《中庸》,次《论语》《孟子》,真正建立了理学的经典诠释文本系统。
明清以来,“四书”为人所诵习之书,《大学》《中庸》尤为童蒙进学之首务,各种解说注释也层出不穷。到了现代,国学复兴,“四书”渐有家弦户诵之势。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坊间出版“四书”今注本极多,各有特色。本书作为笔者一己读书之所得,在古人注释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辨析,力求呈现一个平正笃实、切当身心的译注本。笔者的希望是,一般读者不仅由此可以初步理解《大学》《中庸》的文义,也能进而对古代贤人的思想世界有所体认和感悟。



下面介绍一下《大学》《中庸》的主要内容及大致思想。
《大学》为后世*耳熟能详的无疑是宋儒所总结的三纲领、八条目,其构成了全书的整体框架。所谓“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所谓“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教,乃是让人从近做起,从己做起,修养德行,渐次扩充,至于家族、国家,*终平治天下。这就是儒家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古代有志兼济天下的士子们的理想人格。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程颐称为“初学入德之门”,洵非虚言。朱熹说得更加明确:“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可见其重视程度。
  八条目中,*基础者为格物、致知,但历来论者解释颇不一致。朱子解释“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即今所谓“深入研究”之意。详味朱子“格物”义,略偏于知识论,影响较大。与朱子同时或后代学者异说,有解为格去物欲者,有释为亲手实践之义,各有其思想立场。笔者认为,格物就是亲历天下之事的意思,兼读书学问和人格阅历两端,所谓“致知”,大致相当于今天俗称的“长见识”。清儒陈澧说:“凡人欲增长见识,舍读书阅历,更无他法。故曰‘致知在格物’也。”可谓直截了当。
  格物致知之后,乃是诚意、正心。诚者,真实无妄、光明不欺之谓,经传诸子每多称颂。《周易·乾卦·文言》云:“闲邪存其诚。”又云:“修辞立其诚。”《孟子·离娄上》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尽心上》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荀子·不苟》篇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且整部《中庸》,*强调的就是一个“诚”字。诚意,是正心的基础。精诚不欺,心才不会被喜怒哀乐等一偏之情所左右,方能有廓然大公的气象。俗语有“忠诚”,诚意正心即是儒家之“忠”道。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古籍 经部 四书

在线阅读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加藏文库 四字鉴略     下一篇:韩愈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