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诗选

首页 > 图书 > 历史地理/2020-05-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韩愈诗选

韩愈诗选

作者:(唐)韩愈著 校注:王基伦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4864469

定价:25.0

出版时间:2016-07-01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二、求学历程与文学主张
  韩愈一生以承继儒道为职志,曾自叙求学历程说:“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以文名于四方。”(《与凤翔邢尚书书》)“今有人生二十八年矣。名不著于农工商贾之版,其业则读书著文,歌颂尧舜之道;鸡鸣而起,孜孜焉亦不为利……”(《上宰相书》)可见在未能仕宦之前,韩愈实以读书著文之儒家生徒自居。他对文章尤有偏好,曾说:“虽愚且贱,其从事于文,实专且久。”(《上襄阳于相公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沈潜乎义训,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上兵部李侍郎书》)
  他的一些文章,如《答李翊书》《答刘正夫书》《进学解》等更详述自己长期读书作文的体会。值得注意的是,韩愈对儒家经典十分重视,往往注意其文学内容与形式,并把儒家与后世文学家相提并论,如《进学解》谈到读书写作的心得:“沈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韩愈在博采古代文章的过程中,显然特别重视儒学与文学的结合,而不是后人所谓“文统”、“道统”之分。孙昌武《韩愈选集·前言》指出:“北齐高湝致杨遵彦书中说:‘经国大体,是贾生、晁错之俦;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隋书》卷二《李德林传》)在唐人的观念中,经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的不同文章类型已区别得很清楚。但韩愈所重不在董仲舒和晁、贾的经术政论文章,而在两司马(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扬雄等文人创作。他说:‘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答刘正夫书》)在《送孟东野序》里提到的历代‘善鸣’、‘能鸣’者中,汉代人中提到的也是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唐代则提出了陈子昂以下到张籍九位,都是文学家。他批评当世科举之文:‘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答崔立之书》)因此柳宗元也指出:‘退之所敬者,司马迁、扬雄。’(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柳河东集》卷三四)近人陈衍则说:‘昌黎虽倡言复古,起八代骈俪之衰,然实不欲空疏固陋,文以艰深。注意于相如、子云,是其本旨。’(《石遗室论文》卷四)”对于韩愈的这种倾向,后人有各种评论,北宋程颐说他“倒学”,是“因学文日求所未至,遂有所得”(《二程语录》卷一一《遗书伊川先生语》)。南宋朱熹也说:韩柳用力处“只是要作好文章”,“用了许多岁月,费了许多精神,甚可惜也”(朱熹《沧州精舍谕学者》,《朱文公文集》卷七四)。陈衍《石遗室论文》卷四更明白强调:“昌黎长处,在聚精会神,用功数十年,所读古书,在在撷其菁华,在在效法,在在求脱化其面目。然天资不高,俗见颇重,自负见道,而于尧、舜、孔、孟之遣,实模糊出入。故其自命因文见道之作,皆非其文之至者。”这类批评相当普遍,却忽略了韩愈诗文是对儒家学说的彻底实践的事实。
  韩愈一心在发扬文学创作的传统,他注意到前代作家以“善鸣”“出奇”胜场,因此他读书所重在“奇辞奥旨”兼顾:“凡自唐虞已来,编简所存,大之为河海,高之为山岳,明之为日月,幽之为鬼神,纤之为珠玑华实,变之为雷霆风雨,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侍郎书》)其他相近的言论主张尚有:“务出于奇,以不同俗为主。”(《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文丽而思深。”(《与祠部陆给事书》)“海含地负,放恣横从。”(《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文章语言,与事相侔。惮赫若雷霆,浩瀚若河汉,正声谐韶濩,劲气沮金石。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其事信,其理切。”(《上襄阳于相公书》)这些体会有得之言,显示韩诗有深厚的内在学养,又必然走向奇、丽、深、劲的路途。正如他在《调张籍》一诗中所言:“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三、韩诗的分期与主要内容
  韩诗大致可分为三期,汤贵仁《韩愈诗选注·前言》的说法是:“贞元八年(792)韩愈中进士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留下的不多,艺术上也还不够成熟,但已显示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力。从贞元八年到元和五年(810)授河南县令,是韩愈一生的中期。这个阶段是韩愈仕途坎坷不定的时期,也是他政治思想和诗歌创作日趋成熟的时期。……从元和六年(811)入京任职方员外郎至长庆四年(824)冬逝世,是韩愈一生的后期。……这一时期,他跻身于上层统治集团,政治地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写作,除了坚持反对藩镇割据这一思想外,早期和中期的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逐渐减弱,但也不乏较深刻的社会意义的篇章如《泷吏》《华山女》《过鸿沟》等。”孙昌武《韩愈选集·前言》提出的分期看法与上述大同小异,但更能追探韩愈诗风转换的原因:“如果综观韩愈创作风格的演变就会发现,无论是诗还是文,早期作品平正古朴者居多,‘尚奇’特色并不显著。雄奇变怪的追求是在贬阳山之后才明显起来的。而到了晚年,随着境遇心情的转变,诗文风格又渐趋平缓。特别表现在诗作上,元和十年(815)以后雄肆奇古的长篇古诗很少写作了,而多写清新蕴藉的小诗。这个事实表明,韩愈尚奇,首先决定于他的思想意识。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郁结下的愤懑之气无可发泄,加上他又具有争奇好胜、不安凡庸的个性,这都促使他在创作中形成奇崛不凡的美学特征。”
  检视汤、孙二人的说法,似以孙说为胜。盖贞元八年之前韩愈诗作太少,实难与后来比拟。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内心愤慨不平,对其诗风的影响十分明显。宪宗元和六年韩愈虽返京任职,但生活依然困穷,至元和九年始位居要津,心境日趋坦然自适。以此时为后期的分界,较合乎韩诗风格转变的实际情形。罗宗强等《隋唐五代文学史》第六编第二章第五节《尚怪奇——韩愈的诗(二)》也说:“韩愈那些追求怪奇*具代表性的作品基本上都出现于贞元后期到元和年间,此前他的诗风是以叙述写实为主的。”此处肯定韩诗“怪奇”诗风出现于贞元后期,故汤贵仁关于中期开始于“贞元八年”的说法,不如孙昌武、罗宗强“贬阳山之后”的说法来得恰当;而其结束于元和年间的说法,则汤、孙、罗三书说法相近。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古籍 集部 别集类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