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研究

首页 > 图书 > 历史地理/2020-05-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研究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研究

作者:杨莎莎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14196641

定价:66.0

出版时间:2018-08-01

出版社:经济科学



参考文献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研究 节选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研究》:  HA1:景区城市化进程对景区规模结构完善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  景区城市化的进程是靠旅游发展推动的,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景区是重要的载体。景区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并不能在旅游的过程中为前来观赏的游客提供具体的服务,要提升旅游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就必须对景区综合服务能力加以提升和改造。景区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快速的人口集聚,人口的生产方式多数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开始转向以旅游接待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这个过程中,以旅游接待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从总量上来看相较之前有了巨大的提升。随着景区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游客对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层次的不断提升,使旅游接待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质量不断提升。除人口集聚导致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会对景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外,景区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也具有同样的效果,景区城市化进程会使景区及周边农村、乡镇居民的生活方式由原来的乡村生活方式逐步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够使当地居民更好地和游客进行对接,能够消除因生活方式差异带来的矛盾和供求不匹配等问题,有效提升景区综合服务能力。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A2:景区城市化进程对景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  景区城市化进程本身是城市化进程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依靠旅游发展作为动力来推动的一种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景区作为发展的载体,通过旅游发展的推动,不断对周边的农村和乡镇产生吸引作用,导致空间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组织不断丰富,服务经济快速发展,要素整合快速提升。在这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景区及周边的农村乡镇逐步发展扩大,形成了以景区为中心,旅游接待服务为主导产业,人口具有一定规模,生产生活方式均城镇化了的城镇化农村。在景区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原来偏僻、封闭、以农耕为主的农村不断演化成为与外界联系紧密、开放、以旅游为主的城镇化农村,不断积聚的要素和资源使得这些农村具有了较高的城镇化水平。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A3:景区城市化进程对城镇化农村演化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  2.景区规模结构完善的作用  景区规模结构的完善主要集中在空间规模的提升、产业组织的发展、服务经济的增长和要素整合的加快等方面。首先,空间规模的提升是对原有景区规模进行多方面的扩张,在此过程中,对资金、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景观打造等方面均有较大的需求,由此对资源集聚力的提升有十分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其次,产业组织的发展涉及产业种类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景区规模结构的提升需要多种多样的产业形态共同存在和发展,同时也要保证产业形态不趋同,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十分重要。产业种类的增加与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都对景区的资源集聚力提升产生了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再次,服务经济的增长是推动景区规模结构完善的主要动力,服务经济由*初的摊贩形式出现到城镇化之后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产业的形成,规模增长速度迅猛,在此过程中对景区资源集聚力的提升也产生了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后,要素整合的加快主要针对的是人口、资本、土地等要素,对这些要素的整合能够使景区规模结构得到更好的完善,加快对人口、资本、土地等要素的整合速度对景区资源集聚力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A4:景区规模结构完善对资源集聚力提升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  景区规模结构完善对城镇化农村演化作用同样也是通过空间规模的提升、产业组织的发展、服务经济的增长和要素整合的加快等方面进行的。在景区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产生了景区空间规模的扩大趋势,景区空间规模的扩大对景区及周边农村的发展范围作了很大的拓展,这种拓展是景区及周边农村演化为城镇化农村的前提。产业组织的发展将原有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打破,以旅游接待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和相辅助的工农业共同发展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由此带动的产业组织发展是景区及周边农村演化为城镇化农村的基石。服务经济的增长逐渐取代了景区及周边农村原有的农耕经济的增长,服务经济的形态也逐步由个体零散分布的家庭式经营转向了集聚的规模化企业经营,由此带来的服务规范化、服务水平提升和服务经济总量增长成为了景区及周边农村演化为城镇化农村的主要动力。要素整合的加快能够将由景区城市化进程吸引来的人口、资金、土地等资源进行高效的合理配置,使人口、资金、土地等要素配置不被扭曲,尽可能地做到物尽其用。由此带来的高效要素整合水平成为景区及周边农村演化为城镇化农村的重要保障。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A5:景区规模结构完善对城镇化农村演化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作用。  ……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演化研究 作者简介

杨莎莎,女,1981年1月生,壮族,广西柳州人,中共党员。广西师范大学法学学士、桂林工学院管理学硕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桂林旅游学院副教授,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入选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广西教育厅“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杨莎莎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经济法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项、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科研课题2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项目13项。出版著作《中国经济重心与旅游发展重心转移协同研究》1部;在《经济问题探索》、《统计与决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中文核心期刊、CSSCI源期刊、E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6篇,在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在论文集上发表论文12篇,在《广西日报》(理论版)上发表论文3篇。其中被EI检索7篇,被ISTP检索2篇,被CSSCI检索11篇。学术成果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团中央全国基层团建创新理论成果奖二等奖1项;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团中央全国社区共青团工作调研活动优秀调研奖一等奖1项;桂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旅游 旅游理论与实务 旅游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上一篇:邮轮概论     下一篇:发现城市之美.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