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首页 > 图书 > 成功/励志类图书/2020-06-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美)柯维 著,王亦兵 等译

开 本:大32开

书号ISBN:7500649037

定价:29.0

出版时间:2008-06-01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后来,在讲授有关沟通与认知的课程中,我对思维定式的形成,思维定式如何影响观点,观点又如何左右行为等问题深感兴趣,并进一步研究了预期理论(EXpectancy Theory)、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和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dion Effect)。从中我意识到,每个人的思维定式都是那么根深蒂固,仅仅研究世界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我们看世界时所戴的“透镜”,因为这透镜(即思维定式)往往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我跟桑德拉谈到这些想法,并借此分析我们的困境,终于认识到我们对儿子往往言不由衷。自省后我们承认,内心深处的确觉得儿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常人”。所以不论我们多么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其效果都是有限的,因为表面的言行终究掩饰不住其背后的信息,那就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保护。”
此时我们才开始觉悟: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当时我正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我阅读或浏览过的论著不下数百,论题遍及自我完善、大众心理学以及自我帮助等等。对于爱好自由民主的美国人民所公认的赢得成功的种种关键因素,已算得上了如指掌。
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然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积极进取的心态。由此衍生的行为和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以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另一些却显然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欺骗性的。例如运用技巧赢得好感,假装对他人感兴趣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的。
因此,近50年来讨论成功术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和如何成功的捷径。但这种用“阿斯匹林”和“创可贴”来治疗心灵痛苦的方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有时似乎取得了暂时的效果,但是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不时又会重新浮现。
我终于了解,过去我与桑德拉潜意识里都受到这种速成观念的影响,才会对儿子采取上述做法。在我们心目中,这个孩子有失颜面,我们重视成为模范父母,维持良好形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也影响到了对孩子的看法。的确,在看待与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偏重许多其他因素,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一方面,因为好面子,我们给予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的关爱,造成了他自我评价的低落。所以我们决定从自身下功夫,不再讲究技巧,而是着重调整内心的真正动机和对孩子的看法。我们不再设法改变他,转而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他的特色、个性与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也自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动机,培育了内在的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一旦摆脱了过去对孩子的看法,培育了基于价值观的动机,我们顿时感到一种新气象——不必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不必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这样反而能够平心静气地欣赏他的优点。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他免受外界的嘲笑。
可是孩子已习惯于接受保护,因此一开始表现得相当畏缩。他向我们求援,但我们只是认真聆听,不一定如他预期地回应。这无形中传达了一个信息:“父母不用保护你,你没问题!”
几个月过去了,他渐渐有了信心,也开始肯定自我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出了潜能。不论在学业、运动场还是社交场合上,以一般社会标准来衡量,他的表现都是相当杰出的。这一切都发生在转念之间,远远超过了所谓的自然发展速度。后来他还当选学生社团领导、州运动员,门门成绩优秀。另外,他还锻炼出了坦诚、热心的性格,走到哪儿都能与人融洽相处。
我和桑德拉都相信,这个孩子“出人头地”的成就中,自动自发因素的作用要多于外在影响。这是前所未有的经验,对我们教育子女以及扮演其他角色很有启发作用,也使我们体验到凭借品德和个人魅力成功的天壤之别。赞美诗中唱得好:努力探寻你自己的心灵吧,因为生活源自于此。
  光有技巧还不够
教育儿子的经验、对人们认知过程的研究以及成功论著的阅读中,我顿悟了品德的强大影响力,也认清了自己从小所学并目,深植于心的价值观,其实与现在流行的追求捷径的速成哲学相去甚远,而这种差异经常被有意地忽略。多年来我一直向他人传授七个习惯,自信十分有效,却总是发现这些知识与流行的思潮不同甚至相逆,现在终于对个中原因有了深一层的领会。
我并非暗示个人魅力论所强调的因素不具效用,比如个人成长、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积极思维和影响力方面的教育等,有时确实是成功的要素,但只居于次要,而非主要地位。或许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施展个人能力时,太过注重造就自己,却忽略了前人基础的支撑;也或许我们习惯坐享其成,遗忘了耕耘的必要。
即使我可以玩弄手段使他人投我所好,为我卖力,因我发奋,和我“惺惺相惜”,然而一旦我品德有缺陷——比如言不由衷、虚情假意,就无法获得长远的成功。因为言不由衷难免遭人怀疑,任何行事都会被视为别有用心,就算所谓的人际关系技巧也无济于事。任凭你巧舌如簧,动机纯良,只要没有或者缺乏信任感,就不要说什么永久的成功。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赋予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
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临时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没有日积月累的付出,绝对无法学得精通。
试想如果耕种也临时抱佛脚会有多荒谬。春天忘了播种,夏天忙着享乐,秋天能收获什么呢?耕种是一个自然体系,必须付出代价,一步一步完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捷径可循。
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也是基于收获法则的自然系统。在暂时性的人际交往中,你或许能摸清并操控“人造”法则,按“规矩”办事,暂时蒙混过关;你也可以凭借个人魅力八面玲珑,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赚取好感。但在长久的人际关系中,单凭这些次要优势是难有作为的。倘若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替代。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成功/励志 性格与习惯 习惯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