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劄:自由孔学的历史世界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论语新劄:自由孔学的历史世界

论语新劄:自由孔学的历史世界

闽教社“论道书系”著名学者姚中秋、张祥龙、陈明联袂推荐

作者:李竞恒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5-5334-6671-8

定价:52.00元

出版时间:2014-1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孔子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太过遥远。在朱熹讲述的故事中,距离他不到一百年的事物,已经显得陌生。可是,孔子的“两个世界”,却被后人反复追溯,不断讲解。我想,这正是因为,两千多年前轴心时代的东亚,伟大的思想在这里诞生,如同暮色中的星火,照见着大地,也划过了寂静的夜空。
 
李竞恒
2014年4月14日
谨识于复旦大学
 
《论语新劄》后记
 
十年前,我在成都面向社会讲《论语》课。听众既有孩子,也有家长。当时我忙着钻研甲骨文和殷周青铜器,对经典文献的关注,主要还是在经学领域。有人请我讲《论语》,当然也很乐意,但翻开那些讲读《论语》的教材,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于是,我尝试用自己比较熟悉的考古学知识,对《论语》内容进行阐释。在课堂上,我先讲解原文,在涉及“孔子的历史世界”时,我会在黑板上将那些器物、图像画出来。这种比较生动的讲法,也引起了一些孩子和家长的兴趣,让我对这种思路有了一些信心。
此后,我的研究重点主要还是围绕着中国的文明起源和早期文明阶段,撰写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书《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研究》,以战争、观念传播、物资流动、资源再分配等现象为背景,试图更深入考察中国文明的早期特征。这本书在几年后出版,我的研究兴趣又转移到了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古上。尽管如此,此前讲授《论语》课的经历,却给我留下了许多疑惑,也让我养成了在闲暇时搜集《论语》研究材料的习惯。实际上,正如很多学者所言,《论语》一书,看似简单,其实疑问、难点非常多。因此,我时常在休息时间研读《论语》,并不断撰写和积累札记。
说来可笑,我手中一些《论语》版本,由于长期翻阅,有的已经破烂不堪,状如腌菜,纸页掉了用胶水粘好,翻了几年后又掉,于是再粘,如此循环。日积月累,多少有了些新见解,而本书的初稿,也渐渐成型。撰写这部书,很大程度上,是希望给自己一个交待,毕竟讲授《论语》课,发现了很多问题,累积在胸中,不吐不快。更重要的是,希望拙作的出版,能够给学界的朋友、传统文化爱好者们提供一个阅读《论语》等传统经典的新思路。
实际上,古文字、出土文献、考古资料、各种现代社会学知识的使用,对于今人深入认识《论语》,意义不可低估。但遗憾的是,很多考古知识丰富的朋友,对经典兴趣不大,很少关注《论语》的研究。而很多关注经典的朋友,情怀有余,却不熟谙考古资料,对“孔子的历史世界”也非常陌生。因此,打通二者之间的隔阂,可能是进一步推动《论语》研究的一条重要出路。希望拙作的出版,成为一次有益的尝试。
值此出版之际,我要感谢段渝师。多年以来,他一直对我关怀爱护有加。他对学术事业的坚韧,给我树立了榜样。无论是我当年求学时,还是踏上工作岗位以后,他一如既往的教诲与鼓励,都是我伴随终身的宝贵财富。我还要感谢周振鹤师,在复旦的博士生活,得到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常常勉励我,学术上的成长,需要一种博大的胸怀与自由开放的心态,没有这种态度,学问是做不好的。这些教诲,我都铭记于心。
我要感谢陈明先生,与他的相识,是我的荣幸。很早以前,就拜读过他的大作《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颇为服膺贯穿全书的精彩史识。没想到后来拙文《耶儒之间》,承蒙陈先生厚爱,选入了《原道》,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此次拙作出版,又有幸得到陈先生赠赐的《序》,对拙作多有鼓励,在此深表感谢。我要感谢秋风先生,他翻译和介绍奥地利学派思想家的隽永文字,以及他对中国传统的深厚情怀,都让我受益匪浅。此次,承蒙他详细阅览了拙作书稿,得到他的推荐与好评,在此深表谢意。我要感谢张祥龙先生,当年阅读他《思想避难》一书,读到张先生对“孝”充满深情的论述时,被他的文字深深打动,心已融化在他力透纸背的中国情怀之中。此次得到他的肯定与推荐,是我的荣幸。
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在学术著作出版相对困难的环境下,凭靠对中国传统的敬意与坚守,推出围绕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题的各类著作,令人敬佩。出版社的编辑徐建新兄,不但认真负责地审阅拙作,同时我们也笺递牍传,在网络上畅谈古今中外学问,非常惬意,在此表达对徐兄的敬意与感谢。关不羽(网名)兄一直鼓励我撰写此书。他的儒者风范和广博知识,对我影响颇深,我也敬他为长兄,与他把酒、品茗,纵论古今之史、中外之学,是一种非常愉快的经历。
 
李竞恒
2014年4月22日
于复旦大学
 
“论道书系”出版前言
 
论道者,何也?追论华夏圣贤之道也。以儒学为核心的华夏圣贤之道源远流长、包容广博,两千多年来,一直不乏问难与论辩,除百家争鸣外,儒家内部更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汉学与宋学以及更多细致而重要的论辩,这些论辩总体上说来,是在追论华夏圣贤之道。
论道者,何也?叩问中国前行之道也。近代以来,又有华夏之道与诸多外来之“道”的论争与冲突,华夏之道屡遭严重质疑与粗野对待,而暂居弱势;最近二十年来,华夏之道颇有复兴之势、广大之兆,而中西论辩、百家争鸣、儒门各派之问难,更显现出了许多新意,这几大类论辩,总体而言,是在叩问中国前行之道。
《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道书系”对论辩各方的观点不作评判和取舍,而是兼收并蓄,并相信继续进行这些论辩,对找回中华思想与中华文明的自觉性与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各家各派著述,无论义理派、考据派,传统派、现代派,民族派、普世派,左派、自由派、中间派,凡能够自圆其说、有根有据的,均在考虑之内,尤其欢迎对中华传统思想与传统文明有“温情与敬意”之各类优秀著述。
时值中日甲午海战一百二十周年,吾人所写所编,或有助于吾国走出两个甲子轮回的困顿与悲情,树立中华思想与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此其时乎?
 
福建教育出版社
甲午年夏,福州

其它信息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社科图书 人文历史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