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盟军战俘营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日本盟军战俘营

日本盟军战俘营

300张珍贵图片 专业学者解读,畅销图书 2014年11月第2次印刷

作者:杨竞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6508-7

定价:48元

出版时间:2014-1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太平洋战争爆发伊始,日军在太平洋场场上的虐俘恶性愈演愈烈,遭到国际社会的严重关切和谴责。为此,国际红十字会作出不懈努力,提出交战国各方在对等原则的基础上提供战俘名册,并主张日本应该以遵循崇国际惯例的方式事实上执行1929年日内瓦公约。作为妥协,日本同意正式设立俘虏情报机构用以交换战俘信息,但原则上只同意执行其在日俄战争期间所执行的战俘待遇的法则。尽管如此,日方却一再删减那些对其不利的条款,例如为战俘提供衣物和利用战俘劳役等都只字不提。而根据国际法,战俘除可以从事与战俘营营区内外相关的劳动外,不得从事对占领国有益的劳役。
    正是在上述历史演变和战时现实的双重背景之下,在获得战场初期的胜利并俘虏数35万盟军战俘后,日本人抛出“以战养战”的战时策略,既利用战场上掠得的人力、财力和无力继续服务于战争。时任日本内阁首相兼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曾经直白地这样表述过,在日本我们对于战俘具有自己的观念,那么在待遇上自然也多少要与欧美有所不同;应充分利用他们的劳动力和技术来增加我国的生产,并应该努力使其有助于大东亚战争的实行而不使有任何人力浪费。
    日军将大批盟军战俘关押在日本本土及其所占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的战俘营,利用战俘充当劳役从事各种体力的和技术性的劳动进行战争物资的生产和当地资源的掠夺,充分利用战俘的人力资源支撑侵略战争,这成为日本在二战中进行战争掠夺和非法获利的重要途径之一。
    日军调动和征用大批商船,将盟军战俘运送到日本本土以及日军占领的国家和地区,利用战俘在工厂、矿山、农田以及桥梁、铁路等建筑工地充当劳役,关押这些战俘的战俘营也因此就地设立。仅在其本土以外,日军就在其占领下的伪满洲国奉天、上海、台湾、香港和朝鲜、马来亚、菲律宾、泰国、爪哇、马来西亚和海南等地设立了104处战俘营的本所及分所或派遣所,在那里盟军战俘被迫充当劳工。日军用来运送战俘的船只由于搭载人数众多、空间狭小拥挤,卫生条件恶劣,加之舰船不做任何有关战俘的明确标示,在沿途海域经常遭受盟军炮火的袭击,造成盟军战俘在未抵达目的地时就出现大量伤亡,死者随即在船上进行海葬。这些运送盟军战俘的日本船只也因此被称为“地狱之船”。
    1942年11月至1945年8月间日军在伪满洲国奉天(今沈阳)设立的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正是日军在本土外设立的众多战俘营之一,是日军实施“以战养战”战时策略的典型。1942年8月22日本陆军省次官木村兵太郎致函关东军参谋长笠原幸雄,指出要调集1500名盟军战俘用以充实和提高“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其制造机床的能力来满足日本加紧生产防空高炮、军火和飞机所需要的机床设备。对此,笠原幸雄当年9月回复称已经完全做好接收1500名战俘的准备工作,只待尽快安排战俘到达。
    沈阳盟军战俘营以高死亡率、高度专业性和高官战俘在押为特征,突出反映了日军所设战俘营的历史状况,揭示了日军最大限度地攫取盟军战俘的人力资源服务于日本的战争机器的核心目的,见证了盟军战俘悲惨境遇和苦难经历,揭示了日军试图以高官战俘为人质资本负隅顽抗,昭示了日军企图以已经占领多年的中国东北为“后方”进行侵略战争的企图,并长期占领“满洲”的战略规划。
    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是对日军践踏国际准则、违反人道主义的国际公约和所犯战争罪行的见证和记载,为当代人对这一史实的认识和评价提供了事实基础,为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太平洋战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page]

其它信息

开 本:16开

日本盟军战俘营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社科图书 人文历史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