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年谱长编(1852—1924)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林纾年谱长编(1852—1924)

林纾年谱长编(1852—1924)

作者:张旭、车树昇编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6511-7

定价:128元

出版时间:2014-09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林纾去世时,陈宝琛挽联为:“由侠入儒,晚节独能怀故绛;因文见道,诸家无不废虞初。”这是对林纾入木三分的刻画,也许只有同时代有相似情怀的同乡人才能做出这样的评价。在林纾去世九十年后,出版《林纾年谱长编》,通过大量的史料收集与考证,让林纾的一生按年月铺陈开来,林纾的“侠”、“儒”、“文”、“道”特征跃然纸面,在我看来已是“入木二分”以上的刻画,无论对于林纾的认识还是研究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是林纾研究取得新成果、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谱的完成,与学校其他教师合力完成的《林纾读本》和《林纾书画集》一起,为推进林纾研究“三个目标”的实现开启了全新的局面。作为林纾研究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实感欣喜与振奋。
张旭教授到福建工程学院工作仅一年时间就拿出这样的成果,这是意想之中又意料之外的事。意想之中是因初次相谈便知他心中早有林纾,他因为林纾的情缘而来,而且具备深厚的研究功底。这一年里,他被聘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了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开创了福建工程学院社科成果获高层次奖的历史(思政部一位老师同时获得本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我相信以他的治学精神,肯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高质量的成果来。意料之外是因为他到学校的这一年里,先任文化传播系主任,后出任人文学院院长,担负在原文化传播系和外语系合并基础上组建人文学院之职。张旭教授在繁杂的行政事务以及生活未尽人意的烦扰中,能在较短时间内“打磨”出这样一部力作,足见其定力与毅力。作为学校领导,在欣慰之时,不免心生内疚,为他排忧与解难两个方面的努力都未能如愿如意。
2013年11月,福建工程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确定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即“建设国内一流、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人文学科及有特色有丰富内涵的大学文化都是应有之义。盛邀张旭教授加盟学校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希望他能领衔人文学科发展,构筑起特色人文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平台。目前,从学校层面看,不仅林纾研究“三个目标”还远未完成,高水平特色人文学科建设也才刚刚起步。衷心希望张旭教授率领人文学院研究团队辛勤耕耘,再接再厉,不断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是应允为序的真实意图。
 
 
2014年元月
序二
 
罗选民
 
年谱,顾名思义,是以谱为核心,以年月顺序的方式拓展,将一切与主体有关活动加以介绍和考辨。虽有自作的年谱,但大多数年谱都由后人根据前人的著述或史实资料编次而成。而且,年谱有长短之分,作用与功能也不尽相同。刘文典先生所著《杜甫年谱》,篇幅不大,仅8万字,却是作者长期着力研究和讲授杜甫的集大成之作。又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推出浙江大学束景南教授的新版《朱熹年谱长编》,长达100余万字,是现已出版的各种朱熹年谱中材料最为详尽、考辨最为精深、规模最为宏大的一种,于史实中颇有发现。
张旭教授的《林纾年谱长编》与上述年谱较为相似,全书约40余万字。此前,有关林纾的年谱不少,但都是短年谱,而且不少存在疏漏、错讹,甚至出处考证不详。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张旭教授决定编撰《林纾年谱长编》,对作为文学家、学者、翻译家、教育家、书画家的林纾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勾勒,时空覆盖了林纾先生生活过的福州、台湾、杭州和北京。该年谱具有厚度,资料翔实,却没有囿于资料本身,凡与之有关的写作动机、艺术源流、时代背景、赞助人(机构)等等,无不在年谱里得到体现。
该年谱由三部分组成,一为编写说明、林纾家族世系简表以及林纾家族三代家谱;二为生平的记录,为全书的主体部分;三为参考文献。附录一、二,分别涉及林纾身后刊登作品明细和林纾未刊作品明细。年谱中穿插的图片则有助于立体地展现史料的客观性。年谱的三部分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了《林纾年谱长编》的主体框架。
做年谱,需要考证能力和资料收集的甄别能力,这些在张旭教授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从英、汉语言文学两个学科中吸取营养,博采众家之长,注重资料的采集和甄别,其研究彰显了其学术底蕴和个性。他任职的福建工程学院,百年以前是林纾先生创办的学堂“苍霞精舍”所在之地,所以,该校在构造大学文化的内涵方面,以林纾研究为品牌,着力打造林纾研究的学术重镇。作为人文学院院长的张旭,自然地享有了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机,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今后在林纾研究方面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编年谱犹如编字典,书一出来,便等待补正。因为,新史料、新考证随时可能被发现,加之书在出版时可能存在瑕疵和考虑不足,所以,若干年后,必须加以修订。没有一劳永逸的编年谱。我想,张旭教授的《林纾年谱长编》亦如此。我希望他能够在林纾研究方面不断深入,这不仅仅表现在文字学、翻译学方面,还表现在绘画和书法艺术等方面。惟有这样,自己的学术研究才能不断焕发青春,年谱的补充和修订才能随之精进。诚如古贤朱熹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为序。
 
2014年初春于清华园荷清苑
自序
无论是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翻译史或美术史上,林纾(1852~1924)均堪称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他在中国思想界和教育界亦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林纾出生于福建闽县,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或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学界称闽侯先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长安卖画翁、春觉斋主人。笔名餐英居士、芙蓉山樵、闽中畏庐子、射九、践卓翁、蠡叟等。室名春觉斋、烟云楼、浩然堂、填词堂、凤篁馆,等等。
林纾世寿73岁,其生活的时代主要介于“鸦片战争”结束后十来年到20世纪20年代新文化运动高潮期,这几十年间也是中国从近代向现代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仔细检视他的一生,其生平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852年诞生经读书、教书兼习绘画到1882年中式举人为第一阶段;1883年首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到1897年出版《闽中新乐府》和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为第二阶段;1898年首部译作出版并取得巨大成功到1913年春辞去北京大学教职为第三阶段;1913年至1924年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为第四阶段。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社科图书 人文历史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