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胡希明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的母亲胡希明

我的母亲胡希明

作者:江琴 徐琪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7110-1

定价:28.00元

出版时间:2016-09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不是一篇小说。它是一位母亲真实的人生。 在汀州,父亲母亲情订终身;在厦大,他们终成眷属。1949年,海峡把他们分隔在了两岸。 父亲被打成右派的时候,母亲在台湾以“匪属”的身份拉扯着一大家子。 母亲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华裔教授的时候,父亲在落难中再婚了。 肯尼迪总统的一通电话为母亲送来了滞台的女儿,25年时光却没有捎来一丝父亲的讯息。 中美关系缓和,1974年,母亲在北京见到了父亲。除了无尽的悲怆,她什么也没有带走。 母亲再不肯见父亲。可就算在2001年因渐冻症离开人间,她也不曾从爱的苦旅中找到心灵的平静。她的等待被时间判了无期徒刑。 繁忙的工作占据了她的肉体,绝望的爱情则耗尽了她的元神。遗物里,她手书的办公室铭牌“工作是最好的麻醉”,是她一生最痛彻的注脚。 她曾专情的爱人,今年九十周岁,住在福州西湖畔。

  作者简介

  江琴,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徐琪,福建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目录

  第一部分

  1.大脚行大运——

  2.十字路口——

  3.注意细节——

  4.葡萄藤下的时光——

  5.订婚与入伍——

  6.青年军——

  7.回家——

  8.大学时光——

  9.喜庆的婚礼——

  10.欢乐一箩筐——

  11.伤离别——

  第二部分

  12.台湾——

  13.绿墨水风波——

  14.月夜玫瑰香——

  15.难以承受之殇——

  16.交换学者——

  第三部分

  17.北婆罗洲——

  18.泼汤事件——

  19.友谊,是相互的馈赠——

  20.图钉与礼服——

  21.早晨的玫瑰——

  22.签证被拒——

  23.离开台湾——

  24.团聚——

  25.陌生的国度,崭新的生活——

  26.佛罗里达——

  27.美国苹果派——

  28.纽约长岛——

  29.科罗拉多州之丹佛——

  30.无处投寄的思念——

  31.思念无尽——

  32.交换老花镜——

  33.重逢之后——

  34.期待与父亲的初次见面——

  35.开往福建的火车——

  36.前往香港——

  37.许义在中国——

  38.密克罗尼西亚——

  39.伊利诺伊州厄本那香槟市——

  40.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

  41.密歇根州米德兰市——

  42.新泽西州——

  43.母亲的学术活动——

  44.伊拉——

  45.外婆在纽约——

  46.加利福尼亚——

  第四部分

  47.永别了,希鹭小姨——

  48.杰出的教学教授——

  49.1995年与父亲第二次见面——

  50.母亲生病,外婆去世——

  51.母亲最后的日子——

  52.母亲去世——

  附录——

精彩节选

  弁 言

  我同胡希明、郑轸曾(郑汀)夫妇,都是上世纪40年代厦门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我于1941年入学,胡希明、郑汀分别于1945、1946年入学,我应是他们的师兄。由于我于1946年回校任助教,曾协助系主任李培囿教授等指导他们的教育实习,也可以算是他们的老师。

  更为重要的是,“文革”之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同他们夫妇,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交往。1983年,我读了胡希明的《教育讲座》,并于她应聘西北师大兼任教授之际,邀请她顺道来母校做报告。因为怕触动她的伤痛,我们只谈当时教育问题,对往事她也不愿深谈。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间,由于编辑出版书籍事宜,我同郑汀有较多接触,郑汀也数次主动向我述说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和他的两难抉择:一边是17年音讯渺茫的等待;一边是被错划为右派、病魔缠身时,作为护士的现任妻子以身相许的恩爱。

  据我所知,对这特定历史背景所形成的无可奈何的悲剧,两人均选择自己承担痛苦,不愿造成新的伤害,但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郑汀重在情感,希望倾泻过去思念之苦和“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永远思念;而胡希明较为理智,宁愿将“无处投寄的思念”深锁于自己的心扉。

  我完全同意本书作者郑晓蕾所说的:“父亲母亲永恒的爱情就像一部悲剧——也许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们刻骨铭心的悲痛是如此真实。”(第228页)

  这位郑、胡长女,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就是近70年前胡希明经常在松岩公寓花园中散步时抱在手里的婴儿。当时,作者的外公胡汉基是厦门大学总务处的工作人员,闲暇时帮朋友看管毗邻厦门大学校园那栋蜂巢山麓的两层别墅式公寓。我曾租住于这一公寓底层西侧的一间房,厅堂、花园都是共用的。

  作者同她的外婆、母亲一起生活、成长,对母亲胡希明的心路历程理解深邃;但对她的生父郑汀,可能只是概念式的理解。虽有1995年重逢时较为深入的谈话,但他们毕竟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中,其理解的深度不如我们这些过来人。某些情节,还可能略有出入。

  作为一个传记式的历史故事,他们的爱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然而这样的历史悲剧,应当永远不再。

  潘懋元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社科图书 人文历史

在线阅读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