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鉴赏辞典(增订版•第二编)》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电影鉴赏辞典(增订版•第二编)》

《电影鉴赏辞典(增订版•第二编)》

作者:郑雪来 主编

开 本:

书号ISBN:978-7-5334-5844-7

定价:190.00

出版时间:2013-04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为了配合国民革命军,朱老忠带领乡亲在家操练起武功,做着战斗的准备。一天,当运涛来信说,北伐军马上就要打到家乡时,锁井镇沸腾了起来。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了革命。运涛被捕入狱。仓皇出逃的冯兰池又回到了锁井镇。他趁严志和救子心切需要钱用的机会,用诡计诱使严志和卖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严志和发觉上当后,痛不欲生。
朱老忠到济南探狱见到了运涛。运涛在狱中坚贞不屈,他请朱老忠告诉乡亲们,革命一定会胜利。千里堤上,朱老忠和贾湘农在漫步谈心。当贾湘农告诉朱老忠,组织已接受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朱老忠紧紧握住贾湘农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除夕到了,家家户户忙着过年。不料,官府贴出告示:杀口猪也要交税。面对苛捐杂税的盘剥,农民们愤怒了。贾湘农、朱老忠、江涛等借这机会点燃了农民心中的怒火。大家推举朱老忠领头开个屠宰场,无偿为农民兄弟们杀猪过年,以抗租抗税。冯兰池见农民坏了自己包价三千收入一万杀猪税的如意算盘,派去威胁农民的刘二卯又被农民们狠揍了一顿,气急败坏,便上县告朱老忠聚众抗税,无视国法,惑众造反。贾湘农对乡亲们说:这是冯兰池为他自己点了一把火,咱们要趁这股子气势,将革命的烈火烧起来。于是在贾湘农、朱老忠、江涛、大贵等的带领下,农民们高举大刀、梭镖向县城进发。农民们攻破了税务局,冯兰池父子从税务局后门墙缺口狼狈逃窜,躲进了县衙门。在朱老忠带领下,农民们追来了。迫于农民的声势,县长不得不交出了冯兰池,并当众答应了农民的要求,免去了割头税(即杀猪税)。冯兰池见势已去,又急又气,浑身哆嗦,脚一软,瘫倒在地上。农民兄弟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
革命的烈火在熊熊燃烧。朱老忠、朱老明、严志和、大贵、江涛围在火堆旁,听着贾湘农向他们布置新的任务。
【鉴赏】
影片《红旗谱》是一部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史诗。它通过朱老忠、严志和两家农民同恶霸地主冯兰池之间的世代相沿的矛盾冲突,展现了我国20年代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尖锐的阶级斗争。
影片以朱老巩反对冯兰池砸古钟、夺公产的事件为开端,壮烈、凝重,为我们揭开了一场剧烈的阶级斗争的序幕。25年后,朱老忠从关外回来了。路过冯兰池家门口的一场戏,激越、昂扬,预示着斗争风暴即将到来。之后,大贵被“抓兵”,“严志和被迫卖掉土地”,都是斗争的深化和继续。一直到得到了共产党的领导,反割头税斗争取得了胜利,朱老忠为报家仇的个人反抗也发展成为争取阶级解放的自觉的、有组织的斗争。在这场斗争过程中,影片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从朱老巩、严老祥,到朱老忠、严志和,再到运涛、江涛、大贵等等,后辈胜过前辈,如同长江后浪超前浪一样,表明了革命的必将胜利的趋势。
在众多的人物中,朱老忠是影片着意塑造的一个主要人物。扮演朱老忠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崔嵬。因他的战争年代的经历,使他在创造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时,有着切身的体验。他长期战斗在滹沱河两岸,与朱老忠家乡的人民有着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他熟悉许多参加过高蠡暴动的农民,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朱老忠的影子,体会到了他们的苦难和欢乐,理解他们的信念和爱憎。因此,在表演时,崔嵬没有一般地去表现人物的英雄行为,而是紧紧抓住朱老忠对地主阶级、对旧势力的刻骨仇恨这一思想内核,同时抓住了朱老忠这个人的粗犷、豪爽的性格特点,再赋予人物以准确的内部和外部动作。比如,朱老忠25年后回到山东老家,下了火车,遇到了严志和。头一件事就是打听冯兰池的情况。当他听说冯兰池还活着的时候,他说:“他活着就好,我朱老忠和他有算不清的账。让他等着瞧吧,出水才看两腿泥呢!”一下子就把他那不忘家恨,决心报仇的思想和盘托出,也表现了他粗犷、直爽的性格。按照冯兰池家立的老规矩,任何人经过冯家门口时,都必须下车步行。当朱老忠一家坐着大车路过此地,软弱的严志和要下车,也劝朱老忠下车。可是,朱老忠非但不下车,反而将前来阻拦的刘二卯一鞭打得抱头鼠窜,并斩钉截铁地说了句:“过!”把马鞭甩得震天响,让马车从冯兰池家门口奔驰而过。这一场戏,把朱老忠报仇的决心形象化了,简直呼之欲出。然而,朱老忠毕竟不是25年前的朱老巩了。他不仅懂得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道理,而且遇事也懂得了冷静思考,复仇也懂得了讲究策略。比如,当听说大贵被冯兰池捉去当兵时,朱老忠像当年他父亲护钟一样,抓起铡刀当胸一横,要冲出去捅了冯兰池。可是,他马上又立住沉思了片刻,把铡刀放下了,决定将计就计,让大贵去当兵,好学点本事回来报仇。当运涛被捕下狱,严志和救子心切被骗卖了土地,朱老忠怒火满腔。可是,他去济南探监临走时,却叮嘱严志和,在家要千万小心,不管发生什么事,人家怎么骂你,都不要吭气,等他回来再跟他们算账。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以后,在贾湘农的启发帮助下朱老忠成了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农民取得了反割头税斗争的胜利,说明了他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但是,我们如果将朱老忠的性格发展作个前后对比,也不难看出,影片后半部朱老忠的性格特征反而不如前半部明朗,甚至有点断层感。这并不是演员在表演上的失误,而是剧本的人物创造先天不足所致。也就是说,剧情发展到后半部,许多事件游离了主要人物和主要线索,结构变得比较松散。比如“抢收事件”、“运涛参加革命”、“江涛上学”等等,用以表现革命形势的发展,当然是可以的,但毕竟是离开主要线索的一条枝蔓。它使朱老忠失去了“用武之地”,无助于在表现他的性格特征、思想行为中展示他自己。最后的反割头税斗争,看上去朱老忠是站在斗争的前列,但因缺乏朱老忠式的斗争方式和行动语言,显得比较无力。因而在斗争的高潮中,反而减弱了朱老忠的这个形象的光彩。与此相比,严志和这个形象的塑造因始终是沿着他特定的性格特征、思想行为来写的,从软弱、不大爱吭声,到运涛被捕、母亲去世,由于朱老忠的支撑,他在漆黑和无言的掉泪中挺了过来,以及到同儿子江涛在炕上的一席对话,江涛问:“爹,说抗捐抗税的事,你看到底怎么办?”志和说:“三天两头打仗,人们还能活下去呀!早就该抗!”显示出了他正直以及朦胧的斗争意识。人物性格有变化,有发展,但始终又保持着他的个性特征,因而显得更真实、可信。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社科图书 文学艺术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