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车文化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古代车文化

中国古代车文化

作者:余良明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6524-7

定价:78.00元

出版时间:2015-0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国车文化衰变的历时性
只有当车文化遇到来自外部严峻的挑战,它才不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否定自我,从内部发生裂变,让“车头”挣脱车身的羁绊,轻骑纵策,饮马长江;这时黄河流域中原文化才随之骎骎南下,终于以贵族文化消亡的质的代价换得了农民文化空间上量的大发展。此后的三次“衣冠南渡”大潮(西晋末、唐末、北宋末)就把中国的文化中心从黄河流域彻底地南移到了江南和岭南,加上后来的南宋末、明末的君臣大逃亡,中国文化甚至星流海外,在东南亚一带溅起浪花。这一系列“多米诺效应”固然有复杂的多种原因,然循节披源,其第一作用力就不能不说与“车变”有着内在的重大关系。中国文化的历史于是因中国车文化的突变而发展,中国的车文化也随中国文化的拓扑特征而异化。
秦汉以后的车文化虽然在形神上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它的巨大惯性力仍然向四周发送着冲击波。我们从中国的制度文化可以看出车文化仍在国家政治领域彰显着它的深远影响。中国的社会经济和行政组织始终向车道两旁倾斜与集结。汉代开始,将随着向西南、西北新开拓地区延伸的车道聚居的少数民族郡县如零陵、广汉、越隽、武都、陇西、天水等称为“道”;唐代径分全国大行政区为十个“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清代在省与州府之间也设“道”;宋代则以“路”来区划行政,总分天下为二十三“路”许倬云撰:《中国文化发展的点和线》,见许倬云著:《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可见车文化仍对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结构化作用力。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终于使车文化从衣食住行四个重要的日常生活文化排行榜上退隐下来,从原来的文化中心滚向了X的边缘,让其他三个“原极性文化”笔者杜撰的概念,指衣、食、住文化。继续主导中国文化的方向。车沦落为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境地在农业社会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西方工商业社会的资本主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人类生活首要前提即必要条件、必需品也仍然只包含“吃喝住穿”而不包括“行”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及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从文化空间来看,许多原始落后的文化圈都只有衣、食、住三个元素而没有车,但并不妨碍他们的基本生活。而从时间(文化史)来看,中国文化在车文化繁荣兴盛之后仍然可以回落到“以食为天”的原始必需品的“原极性”文化中去。农业社会巨大的“原极性文化”引力与中国文化先天的缺乏创造性的功能缺陷相叠加,使中国的车文化塌缩退行,以至于当西方社会发明创造出汽车公路火车铁路一个多世纪之后的1900年,京津地区的老百姓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时,运送人员物资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竟然清一色仍是汉末三国时的独轮车!而中国古代车文化的后期代表“卤簿”车队则与帝国王朝的封建文化一路结伴而行,直至开进历史博物馆……
 
车文化的结构功能与本书的结构
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古代车文化史是一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过程,它的具体内容将展现在本书中,而本书的结构则反映了中国古代车文化的逻辑。
什么叫车文化?开头说过,它是“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套用一般流行的文化概念定义,车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与车有关的物质财富(包括车、马、路)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反映人车关系为内容,包括人类对车的制作、使用和车在战争、政治、文学、经济、旅游、文化传播等领域中所发挥的功能,以及在其中体现出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
车文化是一个真正的复文化丛,不但包括生产制作系统和使用规则系统,还直接涵盖了马和路这两个本身可以自成一系的文化丛,并且还间接地延伸至其他文化域,使之产生种种副现象,构成一个超级文化丛,这是其他各种时髦的简文化丛所不可同日而语的。作为一个文化丛,它具有符合一般文化结构要求的条件,如物质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等,当然,这些层次的划分只是为了理论上的方便所作的概念分析,实际上它们是一个相互渗透的整体。但中国古代的车文化除了一般文化规律之外又具有其自身的结构层次和元素特点。首先是物质层次,包括车、马、路这三个基本元素。这三个元素虽看起来似乎是以狭义的车为中心,但实际上是并列平行的关系,共同组成古代车文化的物质层次。而其中的“马”是变项。在先秦的马车时代马无疑是车的主要动力,但也有其他动力如牛等;在汉代以后情况又有所变化。其次是制度层面,包括路政、车制、礼制等规则性的东西,而以礼制为最具中国车文化特色。至于精神层次的东西,其实贯穿渗透弥漫分布于整个车文化中,而在以人(主要是“乘御者”即驾车者和乘车者)为中心的功能层次上表现得最为直接明显,当然最后它会走回自身的本质。
如果我们将中国古代车文化结构功能的描述作为一个整体静态地把握的话,可以发现这些结构要素和功能基本上集中具备于先秦时期并大体已趋成熟完备,那么与其相应的动态叙述则是汉代以后的变化即“车变”了。连接这二者之间的内部桥梁是制度车文化。因为它既是汉以后“车变”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又是先秦车文化中唯一未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元素,因而这个“车变”也是中国文化本身的缺陷在车文化中的必然表达。我们可以看出其间逻辑与历史的高度内在对应。对于中国古代车文化来说,这不能不说是十分凑巧但又符合历史事实的事。文者,纹也。《中国古代车文化》的车轮基本上就是循着这个自然纹路行进的。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15

开 本:16开

字 数:385千字

中国古代车文化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社科图书 文学艺术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