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工作中的创新与信息技术-基于认知视角的分析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知识工作中的创新与信息技术-基于认知视角的分析

知识工作中的创新与信息技术-基于认知视角的分析

作者:徐璞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208125988

定价:38.0

出版时间:2014-11-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知识工作中的创新与信息技术-基于认知视角的分析 节选

  《知识工作中的创新与信息技术:基于认知视角的分析》:  为了使访谈及后续研究工作能有计划的进行,研究小组在实施访谈前设计了案例研究草案。访谈问题的内容围绕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行为完成时的具体思维过程、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及具体的使用方式等方面展开。访谈时由研究小组中的一名成员(本书作者)主持及主要提问,另一名成员负责记录与补充提问。访谈过程中,研究小组的2名成员并没有受到访谈提纲中所列问题的局限,而是即时地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对访谈问题进行相应补充与调整。  为了确保受访者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正式访谈开始前研究小组向受访者承诺了所有获取的信息仅限于本学术研究使用,同时会严格保密并用匿名方式写作论文,希望能*大限度地获得受访者的理解和支持。正式访谈开始后,研究小组向受访者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解释了“知识工作”、“创新”、“信息技术”等基本概念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对应的事物,帮助受访者理解问题,为我们提供更多准确的信息。研究小组采用了启发式的提问方式,比如“这个细节我们很感兴趣”、“当时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怎样想到这个方案的?”等,以获取受访者的重要经历与关键思维过程。  (2)补充访谈  创新过程中的部分行为条目是A员工与研发团队的其他成员共同完成的,针对这些行为条目,研究小组对A员工所在研发团队内的其他相关成员也进行了访谈,以期了解他们协同工作的具体过程。研发团队内其他成员根据他们对研发过程中A员工及自身行为的观察回忆,如实描述当时的情境以及相关行为条目的完成过程。由于是针对性的补充访谈,这一过程研究小组也是采用了速记的方式,访谈结束后即时整理材料并反馈给当事人验证。补充访谈材料主要用于与A员工的描述作对比和参照,确保A员工对相关行为过程描述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文档资料搜集  研究小组搜集了一部分受访者在创新过程中使用、编制的文档资料,包括专业方面的学习材料、学习与会议中的笔记或记录、受访者与研发团队其他成员的电子邮件、项目解决方案的相关报告等。这些材料不仅有助于为受访者提供回忆线索,研究小组也能从中提取相关信息作为本研究的支撑证据。由于这部分资料涉及企业技术机密与个人隐私,按照受访者及其部门领导提出的要求,不在本书中作公开展示。  5.2.5数据分析与编码流程  案例研究中进行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从大量的定性材料中提炼、抽象出核心构念,数据分析的过程与定量的统计研究中的因子分析相似。①具体分析质性材料时,研究小组参照了吴春波②的做法,以渐进的方式对访谈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1)由初步访谈材料生成行为条目库  初步访谈材料是受访者对创新过程的概括性描述,其中包含有不同的行为单元。因而需要将初步访谈的文本资料编码为创新过程中的行为条目,形成创新过程的行为条目库。通过对语句的拆分与概括,共分解出16项行为条目。此后,研究小组的2名成员共同对分解出的行为条目进行了筛选,筛选标准包括:行为条目必须有明确的含义;行为条目必须与创新过程相关。研究小组的2名成员进行讨论后,确定与创新过程相关的行为条目有14项(见表6.1)。  (2)将创新过程分解为四种知识转换模式  接下来,需要对分解出的14项行为条目进行编码。此处编码的目的是将创新过程中的行为条目编码为对应的知识转换模式,编码时我们参考了其他学者基于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进行的实证研究中设计的识别知识创造模式的量表,该量表的主要依据是各知识转换模式下的初始知识形态与*终知识形态,我们在使用时作了相应调整。  ……

知识工作中的创新与信息技术-基于认知视角的分析 作者简介

  徐璞,女,湖北荆州人,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上海市项目1项,出版著作1部,参编教材2部,撰写、发表论文近10篇。

知识工作中的创新与信息技术-基于认知视角的分析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总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