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归宿-以当代西方社会为例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归宿-以当代西方社会为例

中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归宿-以当代西方社会为例

作者:宋丽丹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20305501

定价:75.0

出版时间:2017-01-0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

中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归宿-以当代西方社会为例 内容简介

  当代西方“中产阶级”概念规避人在社会生产关系及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仅以收入、职业等非本质的、宽泛的标准来定义“中产阶级”。于是,除了极富和极穷者外,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都被划归为“中产阶级”,混淆和解构了科学的阶级概念。但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出现了“中产阶级危机”:“中产阶级”规模在缩小,极富的“上层阶级”和极穷的“下层阶级”却不断扩大,尤其是后者扩大的速度比前者要快,社会结构日益“金字塔化”。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催化下,西方社会陷入了全方位的危机状态,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事实证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的断言仍然是正确的,这两大对立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中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归宿-以当代西方社会为例 目录

绪论
**章 阶级
一 阶级是历史的产物
二 阶级与分工
(一)阶级分工
(二)分工的四种类型
三 阶级的消亡
(一)首先要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二)消灭与私有制相关的思想观念
(三)要消灭由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决定的阶级分工
四 当代西方阶级研究概况
(一)关于阶级是否存在的争论
(二)如何划分阶级

第二章 何谓“中产阶级”
一 “中产阶级”的源起
(一)中间阶级的崛起
(二)“新中产阶级”的出现
(三)“中产阶级”从三方面解构马克思的阶级概念
二 西方界定“中产阶级”的五种主要标准
(一)以职业为标准的“中产阶级”概念
(二)以收入为标准的“中产阶级”概念
(三)以相对位置为标准
(四)以主观评价为标准
(五)混合标准
三 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中产阶级”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间阶级概念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中产阶级”概念的批判
四 西方“左翼”、右翼如何看待“中产阶级”

第三章 西方“中产阶级社会”的神话
一 无产阶级的“中产阶级化”
(一)“消费革命”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阶级意识的迷失
二 无产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与“中产阶级”
(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
(二)管理劳动与普通劳动的对立
(三)南北方工人的对立
三 “中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基础
(一)西方主导财富分配的资本主义全球化
(二)福利制度
(三)纳入制度框架内的劳工斗争

第四章 “中产阶级”与阶级斗争
一 资本对劳动“分而治之”的统治策略
(一)种族歧视
(二)性别歧视
(三)“中产阶级”的划分
二 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
三 “中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政治立场
(一)“中产阶级”中属于无产阶级的部分
(二)“中产阶级”中属于小资产阶级的部分
(三)“中产阶级”中属于中等资产阶级的人

第五章 “中产阶级”的历史命运
一 “中产阶级危机”
(一)“中产阶级”数量的降低
(二)受挤压的“中产阶级”
二 “中产阶级危机”是资本积累的必然后果
(一)“中产阶级”的“身份”改变不了其无产阶级的处境
(二)“中产阶级”工作的流失
(三)重振不了的“中产阶级”

第六章 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一 什么是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一)如何理解两极分化、贫富差距
(二)“绝对贫困”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三)越来越多的“穷忙族”
(四)工人阶级生活债务化
(五)贫困人口在增长
二 资本加紧对工人权益的进攻
(一)临时雇佣化
(二)压缩工资、削减福利
(三)工会的削弱
三 不平等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加深
(一)政治的不平等
(二)教育的不平等
(三)发展的不平等
(四)健康和寿命的不平等
四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不是橄榄型而是金字塔型

第七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归宿没有改变
一 资本的贪婪击破了人类生存的底线
(一)无法解决物质丰裕与人的普遍贫困的矛盾
(二)商品的过剩与自然的破坏
(三)异化劳动摧残了人本身
(四)南北差异的持续扩大
(五)恐怖主义与战争如影随形
二 减少不平等还是消灭不平等
(一)资产阶级左翼的*高理想是减少不平等
(二)修正主义者的*高理想也是减少不平等
(三)不消灭资本主义就不能消灭不平等
结论
中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中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归宿-以当代西方社会为例 节选

  《“中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归宿:以当代西方社会为例》:  (一)“消费革命”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产阶级”概念之所以盛行,虽然少不了学者的理论推广和媒体的灌输,但也必须看到,现代西方社会物质的丰裕与人们对生活水平提高的直观感受结合起来后,就能形成一种以生活和收入水平来衡量阶级地位的肤浅认知,这种认知的表现就是“中产阶级”概念的盛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消费革命”,同时社会贫富差距被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比如,在法国,与1913年相比,白领和蓝领普通工人的生活平均水平翻了5倍多,而*高收入的百分位数只翻了2倍。①前面已经介绍过西方学界热衷于从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来界定“中产阶级”。随着新汽车、贷款购房和国外度假成为信贷革命的组成部分,从前工人们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有机会实现了,从消费的角度来看,阶级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于是,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化”的理论在西方日益盛行。  从住房方面来看。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工人多是被从土地上赶走的农民,他们被迫进入工场劳动,极低的工资无法负担购买房屋的成本。19世纪工人悲惨的住房状况从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可见一斑,资产阶级被迫从社会层面解决无产阶级的住房状况是从战争造成的严重的社会后果开始的。英国在**次世界大战后为解决退伍士兵十分紧张的住房问题,建立了政府公房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争造成城市一片废墟,住房问题事关社会稳定,英国政府开始提供住房福利:公共租房和私房租房补贴为无产阶级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提出,虽然蒲鲁东主义者提出的房租换房屋的方案和他们的交换银行一样是行不通的,但是,资产阶级从中发现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把小住宅卖给工人,不仅可以磨灭工人的革命精神还可以榨取金钱。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老练的领袖总是力求增加小私有者的人数,以便为自己建立一支反对无产阶级的军队”。如在西班牙,就曾因为大地产的打碎造成的一个小土地所有者阶级,成了社会中*反动的成分和城市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固定障碍。①  英国学者乌苏拉·胡斯指出,德鲁·卡内基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精明地认为,让工人阶级拥有房产是防止他们罢工起义的*佳办法。由此看来,有一定的理由相信工人购买消费品的成功程度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自己阶级地位的主观看法。工人与“再生产资料”的关系和工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存在着类比关系,有房者的地位与独立手工艺者、个体户的地位类似。该类比关系还可以更进一层:“再生产工作”的劳动分工不一定仅包括有房者自己,也可以雇佣清洁工、保姆或其他佣人,因此有房者在再生产工作的劳动分工中占据的地位就好像小雇主在生产中占据的地位一样。②  在当代西方社会,早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在做着蒲鲁东和卡内基设想的事情。1980年撒切尔政府通过《1980年住房法》规定租住公房的租户有优先购买其所租住房屋的权利。这使英国自有住房率大幅度上升。20世纪80年代正是英国工人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其实撒切尔的用意就在于通过私有住房产权在社会推广私有化观念,分化英国工人阶级,便于对国企进行私有化,并在英国进行全方位的新自由主义的制度设计。到2004年,英国拥有住房产权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0。5010。③正如有学者所言,如果拥有房产是“中产阶级”身份认同的确定特征,那么英国2/3的人都是“中产阶级”,尽管这些拥有房产的“中产阶级”通常面临“捉襟见肘的预算、失业和随之而来无法偿还的贷款”④。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总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