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语法研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古汉语语法研究

上古汉语语法研究

作者:方有国

开 本:32开

书号ISBN:7806593292

定价:23.0

出版时间:2002-02-01

出版社:巴蜀书社

上古汉语语法研究 内容简介

所谓新路子、新方法,其实就是许多人都常说过的历史比较法。这个方法并不新,20世纪在中国音韵学的研究中,已经显示出威力。在神秘深奥的傅统音韵学的基础上,用这种方法创建成一门真正的科学
用历史比较法研究汉语法,应该怎样做,我曾经过多年思考,并同几位同志讨论过。我认为:
**,研究汉语语法要把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结合起来,在操作时二者又要严格加以区别。
第二,方言中的语法材料需要大力发掘,应用于历史比较研究。方言是历史演变中的活化石,可以弥补历史文献资料的严重不足。如果这项材料充分发掘利用起来,可以使语法研究的面貌大为改善。
第三,利用汉藏语系亲属语言的语法同汉语作比较,是另一条新路子。
第四,要充分继承傅统语言学研究的成果,要充分掌握文献资料。中国的傅统语法学包括在文字训诂学中,《苍》《雅》之学是研究中国语法学(包括语言学)的基础。这个基础打不好,不中能出高水平的成果。

上古汉语语法研究上古汉语语法研究 前言

序 《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在几位朋友的的督促下,终于把作者十余年来的语法论文结集出版了,很好。这项研究是我近二十年来关注的汉语史研究的一部分,所以看到这成果,特别感到高兴。 二十年前,我曾申报过一个编写“汉语史”的科研项目,计划在二十年内同我的学生共同完成这部著作。有个大致的分工,方有国和冯英两人负责语法史的研究。希望能写出一部有较高水平的汉语语法史。现在看起来,当时的确过分低估了这项研究的难度。现在他们两人都已在这项研究中摸索出新的门路,出版了各自的专著,虽然这距离原来设想的目标还远,但是,我觉得,他们都在语法研究中摸索出一条新路子、新方法,这是很可喜的事。 所谓新路子、新方法,其实就是许多人都常说过的历史比较法。这个方法并不新,20世纪在中国音韵学的研究中, 已经显示出威力。在神秘深奥的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用这种方法创建成一门真正的科学。 但是,在音韵学以外,文字学、训诂学、语法学,是否也能运用这个方法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我这些年的主要精力是在研究汉字发展史。去年和方有国写完了《汉字发展史纲要》一书。我自己觉得,这项研究的完成,实际上是历史比较法在汉字研究中的应用。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因研究的领域不同,方法也不完全一样,所以需要摸索、创新。 关于汉语语法研究,早的且不说,从《马氏文通》算起, 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马建忠以後,汉语语法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许多语言学大师为这项研究费过心血,毕身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这方面,他们的研究成果非常宝贵。这些成果,无论可取与否,都对今後的研究有用。他们都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探索。他们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和论点,尽管很不相同,但从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探讨方面,都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审查前人的语法研究,可以大致看出,这一百年的语法研究,都在不断地探索历史比较法的运用和完善。例如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用拉丁语法的框架同古汉语作比较,根据其异和同建立了**个汉语语法框架,後来有人挖苦他,说他的著作是“拉丁语法汉证”。也有些人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是“英语语法汉证”。这种批评其实有失公允。中国本来没有完整的语法学这门学科,在开始使用比较法时,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本不足怪。 马建忠也注意到了汉语历史的变化,只是没有当作一种方法来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後,丁声树、朱德熙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现代汉语语法,成就很大。但是割断了汉语发展的历史,就无法解释现状。吕叔湘先生在历史比较法的应用上费过很多心思。他在这方面的论述很重要。 历史比较法,实际上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方法,既要从历史的角度观察语言的发展变化,又要利用中、外、古、今可资比较的语言现象加以比较,这二者结合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这种方法已经在其他领域应用过,也已经做出显著的成绩。除中国音韵学以外,王国维利用甲骨文的材料研究上古史,创立了利用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相比较的“二重验证”法,使上古史的研究跃入一个新阶段,也是这个历史比较法成功应用的范例。 ……

上古汉语语法研究 目录



上古“为”尾句的演化

古汉语“为”字被动句结构考辨

论“有以”“无以”的形成和结构关系

上古汉语“所”字与所字结构再研究

释“迪”“攸”兼释其指代义的来源

释“者”“诸”兼释其指代义的来源

上古汉语“者”字词性舆功能再研究

先秦汉语“之”字的语法作用及其发展

古汉语主谓间“而”字研究

《诗经》虚词“止”复议

《诗经》虚词“式”辨释

《诗经》“数十斯+名”结构辨析

“以A为B”变换结构说略

“有”“无”代词用法再探讨

“之”“其”活用浅议

《论语》“斯”字的词性和用法——与宗傅璧先生商榷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