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作者:特克尔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213059841

定价:66.9

出版时间:2014-03-01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二部分网络化生存:亲密关系中的新型孤独

第8章永远在线:网络自我的三种新状态

 人们通过移动设备把自己牢牢地拴在网络上,从而获得自我的新状态。**种状态是“逃离现实世界”:也许他们正在你身边,但他们的精神已经游离到了另一个世界。第二种状态是“双重体验”:人们能够体验到“虚拟与现实的双重人生”。第三种状态是“多任务处理”:人们由于可同时处理多种事情而赢得了更多时间。

第9章网络技术改变成长历程:“分开”和“独处”都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永远在线”状态,他们期待着被“打扰”。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对“分开”的理解,也让年轻人失去了“独处”的机会。通过游戏,人们还可以在虚拟世界中重新塑造一个比现实更为完美的“第二人生”。

第10章有打电话的必要吗?声音传递情感,短信给你安全

 发短信让人有一种安全感,并且可以通过细心斟酌而展现出一个期望的自我。但虚拟空间对“道歉”等现实问题是无能为力的。打电话意味着你在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也意味着一种“交谈”能力。声音传递情感,我们却巴不得让声音在生活中消失。

第11章削弱与背叛:亦真亦幻的《第二人生》

 通过“演练”和“实践”,《第二人生》也可以与现实的人生相差无几。如果游戏里的角色跟现实中的人完全不同,也不能称之为“背叛”。虚拟人生也许能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有自信、更勇敢地去改变自我。有些在现实生活中失意的人,可从游戏中获得满足。

第12章真情告白:网上告白只是用“分享”避开“孤独”

 有些人会选择去“自白网站”排解孤独。人们宁愿在网上对着陌生人忏悔和释放情感,也不愿意直接面对你所伤害的人给他一个真正的道歉。实际上,网上告白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人们只是为了感觉良好而用“分享”避开“孤独”

第13章焦虑:科技提供便利,也带来焦虑

 “手机在身”让孩子们拥有了安全感,但孩子们生怕漏掉任何一条重要信息。网上友情容易获得,但这种亲密关系也存在着随时失去的风险。在网上,人们既无法抗拒“偷窥”的诱惑,又担心被他人“偷窥”。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焦虑。

第14章年轻人的怀旧情结:网络世界不是“瓦尔登湖2.0”

 独一无二的关注真好!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写信、打电话或面对面聊天,他们喜欢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网络上的“表演”很累人,他们已经厌倦了,他们渴望靠近真实的感觉。年轻人越来越怀念那些正逐渐消逝的美好事物,在他们心里,手机和网络世界不是可以“逃离”的另一个“瓦尔登湖”。

结语

不可或缺的对话

后记

家书的意义

译者后记

数字时代的瓦尔登湖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相关资料

雪莉特克尔用她可以做祖母的岁月记忆、人生体验,透过对孩子们玩耍、学习、交往的行为观察和分析,透过对电子玩具、机器人、虚拟现实的追问和思考,牢牢抓住“孤独”这一人类掩藏颇深的情感脉络,点中了网络时代人与机器关系中焦灼多变、令人遐想的“命门”。文笔出彩、引人入胜。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特克尔认为,我们为了连接而牺牲了对话。大家都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本书虽有将连接与对话过度对立之嫌,但特克尔还是提出了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洞察中国社会数字化进程第一人
  《群体性孤独》一书将人与计算机、人与互联网互动时产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的最新发展,以及特克尔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了读者。可以说,要了解人类的未来,就必须要了解人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关系,尤其是情感关系。这一切,可以从这本著作开始!
  王煜全
  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互联时代未来趋势专家
  有一天,我们将习惯用文字而非声音,用数据而非抚摸,来传递感情。有一天,我们将依赖技术,超过依赖彼此。这就是真正的“机器人时代”。对于这种所谓的“机器的美好和技术的美好”,我有一种由衷的恐惧与憎恶。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
  关于我们是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创造虚拟“自我”的,雪莉特克尔说得最清楚。她是我们技术界的“弗洛伊德”,远在我们洞察自己的内心之前,她就阐明了我们内心的转变。《群体性孤独》是一本令人回味的书,是洞悉未来自我的一次深度之旅。
  凯文凯利
  《连线》创始主编,
  畅销书《失控》、《科技想要什么》作者
  对于人类与计算机的关系,相对于其他学者,雪莉特克尔有着更广阔的观察和更深入的思考。
  霍华德加德纳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和教育学教授,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畅销书《智能的结构》作者
  雪莉特克尔是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无论为人父母,还是老师,当你的孩子在当今科技世界的感情暗流中只身航行时,如果你想理解和支持他们,这将是一本必读之书。它的每一章都富有洞见、精彩纷呈。
  米切尔雷斯尼克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教授,“终身幼儿园团队”负责人
  《群体性孤独》是一本才华横溢、见解深刻、令人兴奋,有时却也让人不安的好书。在这本美国最顶尖的学者写作的未来之书里,可以看到计算机是如何影响我们人类的。她披露了“瓦尔登湖2.0”的奥秘,并告知我们值得拥有比关怀型机器人更好的东西。现在就关上你的智能手机,拿起这本好书,汲取雪莉特克尔这些富有力量的启示吧。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类教材 心理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中国人的悟性     下一篇:中译外研究-总第1期-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