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节气民俗与气象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漫话节气民俗与气象

漫话节气民俗与气象

作者:李德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02943721

定价:5.0

出版时间:2008-01-01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漫话节气民俗与气象 节选

br />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和人口都占有相当大的

比例,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经济社会的发

展,没有农村的和谐,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党的十六

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是光

荣而又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

农业安天下,气象保农业。新中国气象事业始终坚持为农业

服务,几代气象工作者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努力做好

气象保障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

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赞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

明确提出,要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

财产安全。《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

发[2006]3号)也要求,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立气象灾

害预警应急体系、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努力为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为此,中国气象局下发了《关于贯彻

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要

求全国气象部门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按照“公

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地做好气

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工作。要加强气象科普宣传

力度,编写并发放气象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教材;要积极开

展新型农民气象科技知识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运用气象

 科技防御灾害、发展生产的能力;要开办气象知识课堂,定期、

不定期对农民开展科普培训;要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和趋利避

害的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对学校开展义务气象知识讲座,印制

与“三农”相关的气象宣传材料、科普文章和制作电视短片等。

    气象出版社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气象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要求,结合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

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并

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精心编撰了

《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系列丛书》。该套丛书以广大农民和

气象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高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气象工作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的能力为目的,行文通俗易懂,既是一套农民读得懂、买得起、

用得上的“三农”好书,又是气象工作者查得着、用得上的实用

服务手册。

  中国气象局局长

2007年5月


1.日长至极到“夏至”    、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交“夏

至”节气。这个节气*早在公元前722到公元前481年的春

秋时代就已确立了。科学地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

置到达一年的*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度27分),

北半球的白昼达到*长,且越往北越长。如海口市这天的日

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

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

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素有“吃过夏至

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以后,除青藏高原、东北和内蒙古大部、云南部分

地区等常年无夏区外,我国各地日平均气温一般都升至22℃

以上,为物候学上真正的夏季。在民间,人们把夏至后的15

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此时较

高的气温与充足的光照使得水稻等夏作物生长十分旺盛,使

得作物对水肥的需求量也高。“稻谷要喝夏至水”、“夏至有

雨,仓里有米”,“夏至雨点值千金”,“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

了举”等农谚,正说明了这时充足的水分对作物生长的极端重

要性。《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

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一千多年前的先人,对“夏至”降雨

的重要性已有清楚的认识。

    此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正常年份正处于“梅天下梅

雨”的梅雨期,黄淮平原则处于“云来常带雨”的雨季,这就为

此季作物创造一个水热同季的有利环境。农谚所言“夏至不

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表明的

就是光和热对庄稼的重要作用。但有的年份,也会遇降雨过

 少的“空梅”、“少梅”,以及“迟梅”现象,常给作物造成旱灾。

但多雨致涝或长期阴雨寡照,对庄稼的生长发育也不利,尤其

是暴雨还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其危害就更大了。所以,在古

代,完全靠天吃饭的劳动人民对“夏至”这个节气一直就很重

视,尤其十分关心“夏至”期间的天气。他们从千百年的生产

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具有实用意义的谚语,用于指导农事活

动,如“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等。

    就农事而言,“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社会学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