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
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作者:玛丽亚?蒙台梭利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806885338 定价:25.0 出版时间:2010-07-01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13.运动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所有运动都有一个非常精密、微妙的机制。对于人类来说,所有这些东西也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儿童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来形成和完善的。
14.智力与手
运动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遵循生物规律,另一方面它与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而两种方式又都依赖于肌肉的使用。对儿童进行研究,我们必须遵循两条发展路线,一条是手的发展,另一条是走路或者是保持平衡方面的发展。
15.发展与模仿
大自然不仅赋予我们模仿能力,也赋予我们改变自己、然后逐步接近榜样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想帮助儿童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知道我们需要多大程度地向儿童提供帮助。
16.从创造者到劳动者
突然间,儿童成了一个不需要帮助,能够自给自足的人。这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成年人现在只能充当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儿童在这个小环境里获得了很大的收获,他们会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
17.文化与想象
儿童对他们没有见到的事物的形象勾画,需要一种极其有序的特殊心理能力。如果大脑只能记住看到的东西,那么把儿童带到户外就是非常必要的事情了。
18.儿童性格的形成
缺乏个性或个性缺陷都会自然消失,不需要成年人去进行说教。成年人对儿童的威胁、利诱都是没有用处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正常的生活条件。
19.让儿童正常发展
儿童做事没有规律,是因为以前曾经有人随意地强制他们有规律地去做事;儿童懒惰,是因为他们曾经被强制去进行工作;儿童们不听话,是因为以前他们曾经被强制听话。
20.性格形成靠儿童自己
儿童的性格不是成年人教出来的,成年人所能做的就是科学地进行教育,让儿童能够不受打扰和阻碍,并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
21.儿童的占有心理及其变化
我们不能通过说教来防止孩子弄坏东西。如果一个孩子要得到一件东西只是为了不让别人得到,我们会对他们进行说教。但我们说教的有效性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不久之后他们还会重新再来。只有工作和集中注意力才能为儿童带来知识和爱,才能把潜藏于儿童内心深处的美好东西挖掘出来。
22.儿童与社会发展
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对于儿童也是一样。这样也就会打断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绝大多数学校首先根据性别,然后根据年龄进行分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而且是很多罪恶的根源。
23.社会的凝聚力
团体意识不是通过灌输方法得来的。它也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竞争,而是自然的产物。这是儿童通过自身努力所取得的结果。儿童只有通过他们的行为才能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向我们展示社会生活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24.错误及改正方法
如果我们必须对儿童进行夸奖和惩罚,他已经没有了自我约束的能力,约束的方法必须由老师来提供。但假设他们正在进行工作,我们不停地给他们奖赏或惩罚,这种会严重影响儿童精神上的自由。
25.服从的三个阶段
有人认为,儿童天生就是不服管束的,并且有暴力倾向。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儿童做事情通常不服管束,不服管束就是其意志的表现。事实远非如此,这种行为并非儿童“有目的的行为”。
26.纪律性和老师
我们永远都应该记住,内心深处的纪律性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天具有的。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这种纪律性的形成指明方向。儿童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对他们来说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时,就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纪律性。
27.老师的准备工作
老师必须投入自己的精力,并且随着儿童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老师的首要责任就是关注环境。环境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如果环境不好,儿童在身体上、智力上和心理上都不会有所发展,即使有所发展也不会长久。
28.爱的源泉——儿童
我们要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就应该更多地对这种爱加以考虑,研究爱的内在涵义。儿童是人们温情和怜爱的汇聚之点。全人类都沐浴在对儿童的这种爱之中。儿童是爱的源泉,所有与儿童有关的话题都会与爱有关。
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 节选
《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博士*受欢迎,并且*能体现她理论创新意义的书。在这本《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我们处处能见到她那些至今仍然超前而且十分重要的思想。如教育并非“老师做了什么”,人类自身的自然发展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的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育得到的,而且通过儿童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吸取经验获得的;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它必须符合人类自身的实际等。在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在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精确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活中这个*早的然而却又是*具决定意义的时期里出现的种种现象,不仅表现出她深邃的洞察力,而且指出了成人应对此负责。她确实对目前人们已普遍接受的“教育自出生开始”的必要性赋予了实际的意义。
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 相关资料
第2章 决定一生的教育 这就是教育,为生命提供帮助的教育,从刚刚降生就开始的教育。它形成了一场和平革命,并且将所有事物集中和吸引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中心上来。 为了在文章开头就澄清“开始于降生的终生教育”这一命题,我有必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说明。甘地是世界著名的民族领袖。他曾表示,教育应该延伸至整个生命。不仅如此,他还说,教育的中心问题必须是捍卫生命。这是一个社会和精神领袖首次提出这一说法。另外,科学不仅认为终生接受教育是必要的,而且一个世纪的事实也证明,终生接受教育会使人获得成功。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采纳这一观点。 我们今天的教育只注重方法、目标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却对人本身未做任何考虑。各个国家的官方教育方式中,没有一种方式是从出生开始就帮助人进行发展,并对这种发展提供保护的。今天的教育理念背离了生物学和社会生活规律。所有进行学习的人都被与社会隔离开来。大学学生被要求遵守学校的校规,还要一致按照当局所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学习。但直到最近,可以说,大学教育仍然没有将物质和社会生活的因素考虑进去。如果一个学生吃不饱或者听力、视觉有问题影响了他的学习能力,那么他只能得低分。虽然现在身体方面的缺陷已经确实引起重视(仅仅出于生理保健的角度),却没有人关注不健全或不适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思想的威胁和损害。克莱帕瑞德领导的轰轰烈烈的“新教育”运动对课程设置的数量提出了置疑,并且努力减少课程数目,以减轻学生的大脑疲劳。可这一行动并未触及“儿童为什么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文化”这一问题。大部分官方教育机构只关心教学计划的完成。如果一个学生对社会的不公正或对自己深有感触的政治问题做出反应,有关权威机构就会发布命令,要求年轻人必须避开政治,专心于学习。思想受到严重桎梏和扭曲的学生,在离开学校时已经失去了他们的个性,无法对他们所处时代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体制与社会生活相当疏远,其相差程度之甚仿佛社会生活及其所产生的问题与学生们毫无关系。教育界就像一个孤岛,里面人们的生活与世隔绝,并且准备终生这样隔绝下去。假如一个大学生因感染肺结核而死亡,大学(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在他生病时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关注,在他生病时既不关心也不伤心,而这种关心和伤心的情绪会在葬礼上突然出现。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奇怪和悲哀。一些大学毕业生在他们进入社会时非常紧张,一切无所适从,成了家庭和朋友的负担。虽然如此,你也别期望教学机构接受这一观点。他们的这种超然态度已经为各种规定所证明。这些规定不允许教育考虑心理因素,只允许教育机构组织学习和考试。通过考试发给学生文凭或授予学位。这就是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所能取得的最高荣誉。同时,研究社会问题的学者发现,大学毕业生和取得学校文凭的学生对未来的生活毫无准备,不仅如此,他们有效参与社会工作的能力也大打折扣。资料显示,有精神问题的人、罪犯和所谓异端人士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学家呼吁学校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可学校却对这些问题一点也不关心。学校属于一个古老的时代,不肯轻易改变它的传统。只有外界的压力才能对教育造成的缺陷进行改造和补救。不良教育方式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太大了。 那么,从婴儿出生到六、七岁这一阶段又如何呢?所谓学校对这阶段并不感兴趣,这就出现了学前教育,也就是说这一教育阶段被排除于政府指导之外。确实,新生婴儿又能在学校中做些什么呢?无论在哪里,为学前儿童建立的组织很少依靠教育管理机构,而是由非官方组织进行管理。这些私人的管理模式往往具有慈善目的。保护儿童的心理还没有被作为社会问题来关注,另外社会还认为儿童属于家庭不属于政府。 虽然出生后头一年这一阶段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还没有人提出针对这一问题采取实际措施的建议。人们仅仅认为应该对家庭生活进行指导,因此有必要对母亲进行培训,但家庭毕竟不是学校的一部分,家庭属于社会。因此,人的个性及对人个性的关注被割裂开来。一方面,属于社会又隔离于社会的家庭受到忽视,另一方面,包括大学在内的学校也不向社会敞开大门。在这一问题上没有统一的概念,没有对生命的社会关怀,有的只是对一个又一个细节的忽视;人们在这一问题上,今天求助于学校,明天求助于家庭,后天又转而求助于大学。大学也被看作是另一种类型的学校,被看作学校教育的最终阶段。甚至一些新近的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已经认识到这种隔离状态的弊端,但他们的研究仍然处于象牙塔之外。因此,现在还没出现一个能够为人的发展提供真正帮助的系统。通过教育帮助人的发展不是一种新的概念,但这种概念在社会中还没能占有一席之地。人类文明必须迅速采取进一步措施,这一措施的构想已经形成。批评家很容易就可以指出我们现在状况的缺陷。研究学者已经可以知道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现在已经万事俱备,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付诸实施罢了。现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就像从采石场采出的石头已经运到了指定的地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石头摆放在一起,为人类文明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了以上所有观点。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而应该与人的具体情况相适应。根据这一理论,新生儿的教育突然变得重要起来。新生儿确实不能做任何事情,从常理上来讲,我们也不能对他们进行教育,他们仅仅是我们的观察对象,我们只能在吃喝拉撒等基本需求上帮助他们。我们所做研究的目的是发现生命的规律。如果我们想为生命提供帮助,首先就应该了解生命的规律。但了解生命的规律还远远不够,仅仅了解生命的规律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心理学这一领域。 我们应当广泛宣传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并且权威地向世界宣布:“生命的规律就是如此这般,这些规律不应该被忽视,人们应该根据这一规律办事,这一规律就是人类生命的‘人权宣言’,是普遍适用的真理。” 如果社会认为教育是必须的,也就是说人必须接受教育,如果我们认可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这一理论,那么了解人类发展的规律就成了首要的事情。与教育被看作可有可无和被忽视的情况不同,权威机构应该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应该适应捍卫生命这一全新概念的固有需求。所有人都应该动员起来,父母应该负起责任。如果家庭无法履行责任,社会就应该进行干预,并负起抚养儿童的责任。如果教育意味着对个体的保护,如果家庭无法履行自己的责任,而社会又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社会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政府对儿童永远也不应该撒手不管。 教育应该成为社会必须履行的职责,而不应该像以前那样与社会隔离开来。如果社会应该对人类个体进行有益的管理,如果教育确实能够向生命提供帮助,那么这种管理就不应该受到压制或抑制,社会必须提供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帮助。社会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投入足够的资金以满足教育的需求。 有关儿童成长阶段的需求已经研究过了,研究结果已经见诸媒体。现在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就应该尽职尽责地履行起它的教育责任,同时从社会发展中受益的教育也应该负起回报社会的责任。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儿童和他们家长的事情,同时也应该是政府和国际社会的事情。它可以触发社会机体每一部分的革新,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今天,还有什么比教育更保守和滞后的吗?如果一个国家要节约开支,教育必然会成为第一个牺牲品。如果你问一个政府官员对教育有什么看法,他会说教育与他无关,他已经把抚养孩子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妻子,而他妻子又把这一责任转给了学校。在不远的将来,政府官员们再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回答,也不会对教育表现得漠不关心。 我们从对新生婴儿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的报告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所有人都认为,儿童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儿童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我们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对处于这一成长时期的儿童给予科学的关心和关注。也就是说不只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就像保护他们使他们免受身体伤害一样,我们也应当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社会科学 教育 各级教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