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
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作者:杨永林 开 本:16 书号ISBN:7040137577 定价:26.8 出版时间:2004-12-0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 目录
序言前言**章 社会文化词语为镜:社会文化因素与语言使用关系研究1.1研究背景1.2社会语言学与变化中的语言1.2.1语言流变中的潮汐现象1.2.2时代的发展与语言的变革1.3文化解读与文化误读1.4文化误读中的信息缺省现象1.5社会语言学语言文化研究传统1.5.1伦敦学派的传统1.5.2北美学派的影响1.6社会语言学的贡献1.7尤金·奈达的语言文化观1.7.1语言同文化的存在是相辅相成的1.7.2语言不仅反映文化,同时也塑造文化1.7.3语义的多样性与语境的选择性1.7.4词语的意义取决于句法结构和文化背景两个方面的因素1.8从“牛西红柿”事件,看文化差异现象1.9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在英语新词语中的表现1.9.1英语新词新语的来源1.9.2从饮食文化习惯,看词语比喻意义的扩展1.9.3从词语的功能转化,看语言同社会文化的关系1.9.4从专有名词的普通化现象,看文化概念在语言中的实现1.9.5从复合成分.gate,看美国社会政治文化对英语的影响1.10来自汉语研究的证明1.10.1来自汉语文化学研究的证明1.10.2词语数量的增加1.10.3语义用法的扩展1.10.4结构文体的嬗变1.11来自英汉跨文化翻译的表现:文化误译现象枚举——语言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1.12研究意义第二章 七彩文化,尽现语言:色彩词语认知模式与社会文化因素研究2.1色彩语码研究背景简介2.2丰富多彩的观察视野2.2.1哲学家的观点2.2.2人类学调查结果2.2.3民族学研究成果2.2.4神经生理学研究2.2.5遗传基因新发现2.2.6心理学实验报告2.2.7跨文化社会心理比较研究2.2.8语言学研究的贡献2.3社会语言学色彩语码研究对于语言学研究的贡献2.3.1研究背景2.3.2整合型色彩语码研究模式2.3.3实例分析2.4色彩词语的文化关联:来自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实验报告2.4.1研究背景2.4.2实验设计2.4.3数据收集2.4.4实验结果2.4.5讨论与结论2.5研究意义第三章 我吉我思,泾渭难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3.1研究背景3.2语言哲学中的普遍唯理论与文化规约论3.3语言与哲学3.3.1从名实之争到言无定论3.3.2希腊罗马先哲的看法3.3.3古代中国哲学的解释3.3.4从成语比喻,看名物之辩3.3.5从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看名实关系3.3.6名实之争:语言问题,还是哲学问题?3.3.7现代语言学“言无定论”的理论基础3.4语言与逻辑3.4.1现实·逻辑·语法三位一体3.4.2何谓语法——规定主义的逻辑解释3.4.3认知语言学的解释3.4.4客观现实与语法系统的关系3.5语言与知识3.5.1语言工具与知识传授洛克的语言知识观3.5.2多维世界的感知与单维语言表述之间的矛盾.3.5.3绝对动态的思维活动方式与相对静态的语言表达之间的冲突3.5.4语言工具性的困惑奥斯汀的“言有所为”理论3.5.5维果茨基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3.5.6语法隐喻与修辞隐喻给予我们的启示3.6语言与心智3.6.1类典型理论的贡献3.6.2理论语言学的思考3.7语言相对论的解释3.7.1从洪堡特到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设3.7.2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3.7.3卡普兰的篇章结构研究3.7.4范托拉的文摘结构比较3.7.5布鲁姆关于英汉条件句认知基础的研究3.7.6中国大学生色彩语码认知的调查3.7.7文化相对论与“认知”假设3.8研究意义第四章 任重道远,贵在求索:社会语言学研究前景瞻望4.1一种全新的语言学研究范式4.1.1鲜明的反传统精神4.1.2深刻的人文关怀倾向4.1.3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4.1.4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4.1.5格物致用的学术传统4.1.6互补优势明显的边缘学科4.1.7归纳为主的实证主义方法4.2一个跨学科应用性边缘学科.4.2.1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学理论研究4.2.2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研究4.2.3社会语言学与文献学研究4.2.4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研究4.2.5社会语言学在其他研究领域中的应用4.3一个与时共进的语言学发展方向.4.3.1社会语言学研究代表了新世纪语言科学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4.3.2社会语言学研究为语言学理论的探索开辟了新的增长点4.4前途光明各章 参考书目1.前言部分参考书目2.**章 参考书目3.第二章 参考书目4.第三章 参考书目5.第四章 参考书目附录附录I附录II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 节选
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相辅相成,有着深厚的联系,而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正是这种联系的见证。我国秦始皇实行“书同文”以统一大业,西汉杨雄做《方言》,以记录汉语词汇在地理上的差异。从清末开始的汉字改革和1919年“五四”白话文运动,既是社会的需要、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语言学存在与发展的范例。在西方,19世纪末的方言地理学和20世纪初的人类语言学、文化语言学①也在考察语言和社会、民俗、文化、地域的关系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这些姐妹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研究目标和领域,但却对社会语言学在20世纪的60年代作为一门科学的出现,起了催生作用。
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 作者简介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