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104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104

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104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105088409

定价:50.0

出版时间:2009-06-01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104 本书特色

《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本)。

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104 内容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组织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民族识别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区陆续分别出版,全套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共有84种145本。这些资料集中记录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不少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调查资料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   本次修订再版,在尊重史实,基本保持原貌,统一体例、版式的总原则下,主要是订正错误,并以修订注释的形式增补新的人口数据和地方行政隶属的变化情况。另外,原书中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因无资料可查核,部分只能保持原貌,仅供参考。《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新疆牧区社会历史调查不再单独出版。新增《吉林省朝鲜族社会历史调查》、《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广东海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4本。修订本合计为86种147本。

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104 目录

关于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基本情况的报告甘孜藏区社会形态的初步考察**章 一般情况第二章 生产与交换第三章 改流地区与土制复辟地区的分别第四章 土制复辟地区农业区的生产关系第五章 土司制下牧业区的生产关系第六章 土制复辟地区的政治制度第七章 改流地区农业区的生产关系第八章 改流地区牧业区的生产关系第九章 改流地区的政治制度第十章 喇嘛教和喇嘛寺甘孜县麻书乡如西村调查报告德格地区的农奴制度概况民主改革前的生产力状况与生产关系政权组织与统治手段德格县更庆乡热巴村调查德格县更庆乡拉普村调查德格县更庆乡下坝村调查理塘县木拉区调查理塘县濯桑区雄坝乡调查雅江县八角楼乡调查雅江县恶古乡调查康定县瓦泽乡调查理塘县毛垭牧区调查石渠县色须部落调查德格县玉隆牧区格工村调查理塘县长青春科耳寺调查甘孜县大金寺调查后记修订后记

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104 节选

《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内容简介:《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组织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民族识别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区陆续分别出版,全套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共有84种145本。这些资料集中记录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不少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调查资料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本次修订再版,在尊重史实,基本保持原貌,统一体例、版式的总原则下,主要是订正错误,并以修订注释的形式增补新的人口数据和地方行政隶属的变化情况。另外,原书中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因无资料可查核,部分只能保持原貌,仅供参考。《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新疆牧区社会历史调查不再单独出版。新增《吉林省朝鲜族社会历史调查》、《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广东海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4本。修订本合计为86种147本。

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104 相关资料

关于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基本情况的报告杨静仁 李子杰 邓锐龄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辖20县及一个色达地区。人口约52万,其中藏族42.6万,占82%;汉族8.2万,占15.2%;彝族1万余人,占2%;其他几种散居的民族成分不到1%。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在3千米以上。大雪山和沙鲁里山纵贯全境;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为境内主要河流。气候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康北一带,每年春冬两季,大雪封山,气温常在摄氏零下十余度。境内可耕可牧之地,共约占总面积的40%,不能耕牧的荒山、河流约占40%,森林地带约占20%。原始森林分布甚广,种类有杉、松、桦、白杨等。树木的年龄许多在五六百年以上。矿藏亦甚丰富,已知者有铁、铜、金、云母、石棉、硫黄等。康区藏族与祖国有悠久的历史关系。汉武帝时,康东及川西北藏族各部首先与我国的中央政权发生联系。隋时,吐蕃势力扩展到金沙江以东地区,康地诸部落纷纷求庇于内地。唐时设“诸羌州168”,以“遥领”康东及川西北各部。唐末,中央政权势力减弱,康地各部落又先后臣属于吐蕃。元初统一了全国,在康区因其旧制,设置“土司”。明沿用元制,无大变化。明末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征服康地,中央政权不暇过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出兵打箭炉(即今康定),清朝势力始达雅砻江以东地区。雍正五年(1727年),清军大败和硕特部,统治范围扩大到整个康区,并将昌都地区及金沙江以东各土司地划归四川管辖,于是中央政权的力量逐步深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强力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康区及川西北土司概行废除,宣布藏区土地为“朝廷”所有,并将土司的大部分土地分给农民。旋因清廷被推翻,土司纷纷自行恢复。以后,变乱叠起,昌都地区也归西藏所辖。当时中央政权仍对土司头人采取羁縻政策,以维持其统治。1935年国民党派刘文辉入康,1939年西康建省。国民党统治时期,极力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康地人民在国民党当局和土司、头人的压迫下,痛苦极深。自清末以来,帝国主义势力以传教、考察等方式逐步侵入,活动甚复猖獗,直至1950年3月,西康藏区获得解放,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驱逐了帝国主义势力,从此藏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历史道路。西康藏区社会基本上仍停滞于封建社会初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奴隶制残余或多或少地还存在着。全区除康东大部分地区外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社会调查报告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