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

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

作者:张素玲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4139900

定价:25.0

出版时间:2007-12-01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私立女学也不断涌现,甚至官民争相送女子出洋留学。尤其是新政推行以后,女
  学的发展更加迅速。这一时期新式学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呈现出多样性,不过,
  总的来说,女子教育主流还是回应了早期梁启超关于国家命运系于女教的观点,
  其主要的推动力是民族主义与传统母教观念的结合。①
    早期女子教育的这种主导思想与日本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一时期,由于日
  本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国败于日本的现实,使得无论是改良派知识分子,还是保
  守的清政府官员都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迅速掀起以日本为师的浪潮。(葛
  兆光,2001:542)大批的知识分子东渡日本求学。(Harrell,1992:21—56)在女子
  教育问题上,日本也成了中国学习的国家。19世纪末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日本社
  会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把妇女与国家紧密联系在
  了一起,认为妇女对一个国家的强盛至关重要,只有健康、受过教育的母亲才
  能生养强壮的国民。从1890年代至20世纪早期,日本的女子教育得到了极大
  发展。到了1904年,90%的日本女孩都已进入学校读书。(Judge,2001:770—777)
日本发达的女子教育无疑对于正在谋求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有很强的吸引力。下
田歌子是当时日本著名的女子教育家,她不仅是贤妻良母教育思想的重要倡导
者,而且还认为亚洲应该成为一个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同一体,以此来对抗西方。
基于此,她认为建立一个更强大的中国乃至东亚需要积极发展女子教育教育
中国女子成为贤妻良母,使她们拥有实际技能、儒家传统文化的美德以及强健
的身体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的重要基础。尽管下田歌子的思想与
教育实践带有强烈的殖民性,与日本称霸东亚的企图相一致,但是她对中国女
教育的支持还是使她赢得了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家以及官员的信任。她所开办
的实践女校也接收了大量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女学生。(Judge,2001:770--777)1905
年湖南选派女学生20名赴日本学习速成师范,同年,奉天农工商务局总办熊希
龄赴日,与日本教育家下田歌子商定,每年派15名女学生到实践女校学习师范。
(黄新宪,1992:45)
    女学的发展是迅速的。这种状况逐渐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为了提供教师
并规范女子教育,以防止女学向激进方向发展,师范教育成为当时发展女子教
育的当务之急。1907年学部终于颁布了《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章程明确提
出女子教育为国民教育之根基,规定女子师范的目的在于为女子小学以及蒙养
院培养教师和保姆,应当在每一府、县均设立一所。在经费与管理上与男子师
范相同,由政府出资,属于官办,免学费并发放一定津贴。尽管章程也允许私
立女子师范,但必须经过政府允可,并受政府监督。女子师范的毕业生也与男
校一样,必须由政府指派教职,完成一定年限的服务。若不完成所规定的服务,
政府向其追回学费与津贴。(琚鑫圭,唐良炎,1991:574-594)自此以后,各地政
府相继开办了一些女子师范。通过建立女子师范学堂,国家试图将女子教育
入民族国家建设中去,将以往分散的私立女子教育归入统一的国家教育体系。
    在这种背景下,1908年7月在御史黄瑞麟奏请下清政府设立了北京女子师
范学堂,之初借用前门外八角琉璃井的医学馆为校舍,8月份才在石驸马大街建
筑了新校舍。傅增湘被任命为校长。(琚鑫圭,童富勇,张守智,1994:1028)1912
年民国政府成立,教育在现代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新学制颁
布实行,北京女子师范学堂也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张素玲,女,河南省舞阳县人,先后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河南大学
教育

文化.性别与<a href=http://www.00-edu.com/edu-info-438-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a>: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社会科学 教育 中国教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