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心理学
现代社会心理学作者:李文华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60942902 定价:30.0 出版时间:2007-12-01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一定方向的先有之见或先有倾向。他的看法后来被印证了。1885年,丹麦社会心
理学家朗格(Carl Georg Lange)在关于情绪的实验中对反应时间的研究发现,被
试有思想准备和无思想准备影响对刺激物的反应时间。这种预先的准备或者倾向
就是态度。在朗格这个著名的实验之后,很多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了态度会影
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1909年,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与兹纳尼斯基在《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一书
中首次使用态度概念。这本研究波兰移民问题的书具体阐明了态度及其内涵。他
们把态度定义为个体对社会客体的价值、作用和意义的心理感受,或者说是个体对
某些社会价值的意识状态。此后,态度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早期还
有观点认为,态度是主体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
向。但是,当时心理学家并没有关于态度的一致的定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社会心理学后来对社会态度有了不同的定义。美国社
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和瑟斯顿将态度视为评价或情感性反应;奥尔波特把态度看
做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认知论者将态度看做由认知、情感、行为等三种成分构
成的一个整体,是对态度对象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联的比较持续的某一个
人内部的系统。
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们着重讨论了态度的定义和分类问题。在这之后,
奥尔波特在1975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态度的定义的综述文章,列举了态度的17种
定义。他把这些定义加以比较,得出了几个共同点:**,态度是意识和神经系统
的某种状态;第二,态度具有反应准备性;第三,态度具有组织性;第四,态度的产生
离不开以前的经验;第五,态度可以给行为以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①这一研究的
结果使态度这个概念有了比较确定的内涵,使它与普通心理学上的几个概念,比如
心向或定势,以及个性属性区别开来。
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态度是一种看不见的内部准备状态,通常是通过外显反
应加以推导,其主要特征是评价性,即对一个对象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倾向。态度
必定具有特定的态度对象,即评价指向的东西。态度是稳定的倾向,是跨越一切时
间和情境的。
本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综合性的定义:社会态度指个体自身
对社会存在(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看法和一定结构的内在心理
准备状况;社会态度对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行
为倾向。
通过分析上面的定义,社会态度具有以下四层含义。
**,社会态度是一种心理状态。个人对不同的人或事物会有一些不同的态
度。这些态度是内在心理反应或心理过程,是不易观察到的,必须要通过外显行为
才能推导出来。
第二,社会态度的对象是一定的社会存在。个体所具有的社会态度都指向某
些具体的对象,这些对象是一定的社会存在,比如具体的人或群体,也可以是某些
社会事物。正因为态度的对象性具有明确的指向,这使它不同于个体对外界刺激
的简单反应。
第三,社会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内在结构。个体的社会态度和外显行为有明
显的区别,它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只能间接地由个人的表情、意向和行为中推
导才能得到。另外,态度还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图或行为成分等构成,呈现
出一定的结构。正是因为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内在结构,所以它具有其独特的心
理功能,成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动力。
第四,社会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态度是后天习得的产物,个人一旦形
成某种态度,便不易改变。态度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能
够保持一定时间而不变。我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周晓虹认为,稳定的态度已经成为
个体人格的组成部分,是不会轻易发生改变的。特别是组成态度的三种心理成分
中的感情成分,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也是*为持久的、内在的,由此构成了社会
态度的核心部分。①
在分析社会态度的具体含义之后,还要注意它和一些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态度与心向(或定势)是心理学上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
心向(或定势)是普通心理学的概念,而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心向是指在一
定情境下采取某一特定行动的准备性或倾向性,这种准备性或倾向性是暂时的。
态度则是指对一定社会客体采取一定反应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较为持久的、稳
定的。心向(或定势)一般是无意识的,或处于低意识状态下,而态度一般是有意识
的。态度并不都处于同一的意识水平上,有些处于高意识水平,有些处于低意识水
平。处于低意识水平的态度之间的不一致,很难被觉察。
其次,态度与价值观有所不同。社会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社会事物或
社会现象)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看法和一定结构的内在心理准备状况。价值观是社
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准则。态度
是比较具体的、众多的,价值观则超越具体事物而涉及行动的标准和目的。价值观
是对抽象目标的积极的反应倾向,如对正义、真理、自由等。态度和价值观的共同
点在于:二者都有助于明确个人经验和指导行动,都可以维持和改变。但态度一般
比价值观更易于改变。另外,价值观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
度反映出来。
社会科学 心理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解密Discovery 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研究
下一篇:实验心理学-(修订版)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