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程哲学
社会工程哲学作者:田鹏颖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010074092 定价:38.0 出版时间:2008-12-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章 问题提出:在哲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交点上
一、哲学理论发展的内在生长点
法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其所著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1)史前阶段,即普罗米修斯时代。这个时代,人类产生了语言,学会了制造简单的工具和使用火,人类在这个时代*初脱离了动物而变成人。(2)古代文明产生阶段,即有了文字,产生了国家,有了*大的建筑和美妙的艺术品的时代。(3)轴心时代,即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奠定了人性之精神基础的时代。这个时期产生了我们至今仍在思考的各种基本思想,创立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宗教。(4)科学技术时代。这个时代在中世纪末期萌芽,17世纪建立了理论基础,19世纪全面发展,这个时代使欧洲成为世界中心。
正是在雅氏所谓的“轴心时代”,东西方哲学出现了。如果从公元前500年左右哲学问世算起,那么,我们大概可以说,哲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是一门*原始的学问。3000多年来,哲学成了“密涅瓦的猫头鹰”,成了思想家“拼命厮杀的战场”。回顾哲学发展历史,我们不禁感叹:哲学追问,似乎并不是一般地考察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内容、体系结构和社会功能,而是对哲学的存在根据和存在方式的追问:哲学为何存在?哲学如何存在?哲学何以发展?哲学如何发展?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哲学是“批判”哲学?为什么如此古老的学科、学问还表达不清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说,为什么哲学总是不能“终结”,而总在征途中?
我认为,寻求本体,追问真知,是哲学得以存在、发展且绵延不绝的内在根据。这大概也是哲学理论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内在动力。
1.实践论的反思与深化
“实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人们通常以为它首先或主要是认识论范畴。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信仰者、传播者、教育者都说过,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撰写著名的“两论”,其中之一就是《实践论》。毛泽东1956年在与斯诺谈话时,认为《实践论》优于《矛盾论》,他说:“其实《矛盾论》不如《实践论》那篇文章。《实践论》是讲认识过程,说明人的认识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又向什么地方去。”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创造性地讨论了实践的形式、范围和内容,并重点研究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毫无疑问,毛泽东也主要是在认识论视角、层面思考和理解“实践”问题的。
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看,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早在古希腊时期,“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把人的活动分为技术的活动和实践的活动,技术活动系指人对自然的活动,而实践指向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活动)。但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的,却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问题在于,康德的“实践”概念没有脱离或只局限于伦理实践的范围。费尔巴哈则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从话语本身来看,费尔巴哈的理论观点非常“正确”,但由于哲学立场、哲学基础、哲学根据有别,所以费尔巴哈不理解实践与生活的真实关系,不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黑格尔则更以抽象思辨的视角和形式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特征,不仅指出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区别,而且深入讨论了实践在改造世界、创造人类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但是,黑格尔讨论的实践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现实人的活动只是这种抽象理念活动的“样式”或“折射”。从根本上说,黑格尔“是在抽象的范围内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的,人的生命表现为“一个与人自身有区别的、抽象的、纯粹的、绝对的本质的经历的过程”。
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没有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除了各种哲学派别各自的主观原因以外,还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原因,即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本身就具有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的有思想、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的活动,包含着浓重的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情绪、态度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和应然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同物质世界(其实不仅是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也包括信息、能量等)交换的客观、历史过程。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发现,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个也是*基本的历史活动,也是每日每时必须进行的生存、生命活动。当马克思把物质生产作为实践的首要的、决定性的形式和根本内容时,他所理解的实践是同自然过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社会过程,是一种自在自为的人类活动,是现代意义上的对于自然有着巨大改造作用的工业生产。正是这种生产,使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创造性、主体性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凸显了人与外部自然世界的关系的“为我”性,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物质生产首先是人类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人之问必然要相互交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又制约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同时,物质生产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物质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生产者的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个目的是生产者“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②,并通过实践活动转变为现实存在。这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也即生产实践既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又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交换活功的过程,同时还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与观念的转换过程。显然,马克思找到了把能动性、自由性、创造性与现实性、客观性、物质性统一起来的真买的活动基础和物质载体。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对实践本质的这一理解和规定,首先肯定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更重要的是,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文化、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或产生的几率几乎等于零的事物,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视野中的实践并不是“自然而然”的活动,而是人们自主、自愿、自由、自在的文化创造活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其本质属性是创造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社会科学 社会学 社会学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