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

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

作者:刘保全 编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1186648

定价:43.0

出版时间:2009-01-01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 内容简介

新闻采访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探索新闻特有的采访写作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全国新闻奖和第1—17届“中国新闻奖”众多新闻精品人手,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对比分析、研究后,发现它们在新闻采访写作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新闻采访写作,对于打造新闻精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于是将这些规律简要概括编著为《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一书。书中向读者一一介绍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如何抓问题的,是怎样进行访问、观察和调查研究的,是怎样求新的;新闻精品的标题、导语、背景、结尾是怎样写就的;新闻精品的语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的;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典型报道、人物通讯、经济新闻、会议新闻、批评报道的;新闻精品是怎样进行长期积累和精心修改出来的,等等。
书中的文章,曾先后在全国十多家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并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现应读者要求结集成书出版,目的在于借以丰富我们的新闻采访写作基础理论知识,帮助记者(通讯员)、编辑及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提高新闻采写技能,以便写出更多的新闻精品来奉献给受众,满足受众对新闻精品的需求。
本书是《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一书的姊妹篇,前者是就某一篇中国新闻奖精品的采写特点而言,后者则是从整体上分析中国新闻奖精品形成过程所写。

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 目录

前言
1 关于采访
  沉下去得“蛟龙”脚板底下出精品——新闻精品是用脚这样采写的
  做好调查研究源头活水滚滚来——新闻精品在调查研究中诞生
  抓准问题就成功一半——新闻精品是这样抓问题的
  不同常人的观察不同凡响的作品——新闻精品中的观察技巧
  问得新奇问得得法——新闻采访中“问”的艺术
  弘扬时代正气抨击社会弊端——新闻精品是这样选择批评报道问题的
2 关于写作
 1.写作综述
  学习孙子兵法指导新闻写作
  掌握精品特性按特性进行采写
  求新——新闻精品写作之魂
  新闻精品这样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新闻精品是这样选材的
  遵循新闻规律——新闻精品这样运用事实说话
  善用新闻语言写出新闻精品
  美感催生新闻精品
  引而不发趣味无穷——新闻精品中这样运用悬念
  幽默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老主题是怎样写成新闻精品的
  经济新闻如何才能出精品
  科技新闻应注重科学性
  倡导人文性——科技新闻精品这样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删繁就简三秋树字斟句酌出佳篇
  人物新闻誉人过甚不可取
 2.消息写作
  一语中的巧妙点睛——新闻精品的标题是这样制作的
  巧扮凤头抓人眼——新闻精品的导语是这样写就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新闻精品是这样选取角度的
  精修绿叶扶红花——新闻精品是这样运用背景材料的
  刹长风写短文——新闻精品写短的十点经验
  “何时”必须有交代——充分发挥新闻时效的特有威力
  新闻要新时效不可缺——新闻精品中的时效瑕疵析
  选活的事实用活的材料——会议新闻精品是这样写就的
  赡言见貌有画面——消息精品中的“蒙太奇”手法
  写好消息的“*后冲刺”——消息精品是这样写结尾的
  毛泽东同志的新闻特色(三则)
 3.通讯写作
  精心选材巧妙构思——短通讯精品是这样写就的
  灵活多样勇于创新——人物通讯精品的写作特色
  剥茧“抽丝”凤凰“落树”——新闻精品是这样进行提炼的
  笔下带情实可贵——新闻精品中的情感运用
  怎样采写深度报道?——新闻精品展示的七点“诀窍”
  浓墨重彩绘英模——获奖典型报道是这样创新求深出彩的
  名记者穆青人物报道的特色
3 关于记者修养
  新闻工作者理当学习、学习、再学习
  新闻欲——记者成才的重要因素
  激情——记者写出精品的力量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新闻精品需要的十二种意识
  新闻精品需要的创新思维品质
  长期积累出佳作
  践行“三由近”改进新闻报道
  民生新闻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痛打假新闻 塑造公信力
  刍仪低俗之风的成因与防范治理
作者自述

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 节选

1 关于采访
沉下去得“蛟龙” 脚板底下出精品——新闻精品是用脚这样采写的
  时下,“脚板底下出新闻”,“脚板底下出精品”这样一句被新闻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一个朴实无华的道理,却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冷遇。这些人认为,在网络、通信设备高度发达的时代,再提“脚板底下出新闻”已经不合时宜了。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一些记者靠从网上扒新闻,从别家报纸上摘新闻,从通讯员的来稿上窃新闻,从新闻发布会上“剪”新闻。难怪某报一负责人痛心疾首地说:*恨的是有的记者的“贪”、“懒”、“馋”。这些记者高高在上,不是大单位、大机关、大宾馆不去,没有好饭局不去,整天想的是赶场子、拿包子、拎袋子,写出的稿子不是应景,就是类同。这样枯燥无味、平淡无奇的稿件,报社的老总看了头疼,读者看了摇头,报纸在市场上卖不动。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假新闻、失实报道屡见“报端”。更可笑的是近几年来,我们有的地方每年都“评选”或曰公布“十大假新闻”。这在过去简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从这个方面看,假新闻也好,失实报道也罢,为什么会层出不穷?究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些记者没有下到基层,没有深入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没有拿到新闻的**手材料。假新闻、失实报道(别有用心的除外)的出现,说到底,就是新闻工作者没有沉下去采访,丢弃了“脚板底下出新闻”惹的祸。为此才有了本文的题目,“脚板底下出精品”。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新闻传播出版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