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的童真-孩子的法律视界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法学的童真-孩子的法律视界

法学的童真-孩子的法律视界

作者:姚建龙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42650689

定价:78.0

出版时间:2015-03-01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法学的童真-孩子的法律视界 本书特色

  频发的未成年人受害事件与总体趋于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既是对国家良心的拷问,也是对全社会未成年人观念的拷问。姚建龙教授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未成年人观念与未成年人法治的进步,《法学的童真(孩子的法律视界)(精)》汇集了姚建龙教授十余年来对未成年人法律热点事件与案例的思考,包括对小悦悦事件、微博打拐、温岭虐童、少年l轮奸案、南京饿死女童案等的评析,大部分文章均曾发表于《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法制日报》等报刊,并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法学的童真-孩子的法律视界 目录

自序
**辑  社会之痛:有一种责任是否不再缺失
  未成年人保护应具项层设计思维
  新时代环境下的未成年人保护
  儿童:社会转型不能没有的底线
  儿童保护,该向外国学什么
  把性侵儿童的罪犯往死里逼
  全面禁止儿童乞讨应当缓行
  微博打乞:不敢苟同
  “网络时代”与成人社会的焦虑
  外部监管与自我净化:对净网2014专项行动的几点看法
  网络伤害防范要点
  共青团不能只做乖孩子
  社会转型期应改革刚性旧有机制
  青少年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与路径
  对流动青少年“教育帮扶”的几点思考
第二辑  家校之忧:有一种关爱是否成了伤害
  父母法律责任越小,孩子越危险
  家庭不是体罚虐待儿童的天堂
  法律应给失职父母一点“颜色”
  父母不可不知道的“标签理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法律界限
  未成年人监护:没有保障,就没有干预
  青春期性教育教不教避孕方法?
  谈谈女青年的性逆变心理
  期待法制教育更具实效
  法制教育的反思与转型
  理性对待工读学校
第三辑  童年之惑:有一种纯真是否能够回归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后果
  暑期何以成为未成年人犯罪高发期
  富二代犯罪不是伪命题
  吸毒用的针管
  毒树之花
  涉罪未成年人身份信息不应违法披露
  预防重点青少年群体犯罪工作的基本思路
  你们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也是我们的期望和祝福
  封存少年“前科”,是在传递司法温暖
  反社会排斥视野下的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
  前科消灭不只是一个法律问题
  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喜”与“惊”
第四辑  罪案之困:有一种暴戾是否可以远离
  关于温岭虐童案的几点杂想
  “家鑫案”与死刑裁判中儿童观的错位
  不妨给星二代吸毒一点真颜色
  少年i。轮奸案,反思的不应只是媒体
  高三优等生持刀抢劫引发的思考
  江宁路自助银行劫杀案的警示
  大学凶杀案应当反思什么
  警惕帮派渗入校园:广州“黑龙会”案件的警示
  反思成瑞龙案
  少年法庭上的唠叨
  少女盗窃案法庭教育
第五辑  司法之度:有一种制度是否应当重塑
  如何避免养大了再杀
  法治时代的少年司法改革
  少年司法的改革路径
  刑事和解:少年司法的第三条道路
  少年司法的胸怀
  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细微关怀
  未成年人维权与检察机关的使命
  理解未成年人检察制度
  未成年人检察改革的进展与期待
  一体化是未成年人检察改革的基本方向
  救助未成年被害人的新机制
  对少年司法社会调查报告的几点认识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价值
  谈谈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刑事普通程序简易审不应排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少年法庭的发展愿景
  中国为什么需要少年法院
  少年法院受案范围的设想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前景与希望
第六辑  立法之期:有一种底线是否值得建构
  对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的一点期待
  三鹿事件后的未成年人保护立法
  从控制走向尊重: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进步
  纪念《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二十周年
  纪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十周年
  关于制定《校车安全条例》的几点建议
  未成年人犯罪立法亟待加强
  新刑事诉讼法设置未成年人专章的意义与遗憾
  刑法增设未成年人特别刑法篇的建议
第七辑  法域之思:有一种思忖是否有些忧伤
  所谓法律信仰
  我所理解的法学家
  维稳“海啸模式”的出路
  司法生态与陈卓伦的悲剧
  社会敌意的提法要慎重
  与储槐植教授小榷
  两害相权取其轻
  撕开缓刑一条缝
  庆祝我们的幸运
  书生、农夫与狼
  捐的随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法律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纠纷解决与基层治理     下一篇:清代习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