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作者:胥仕元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010188379 定价:28.0 出版时间:2018-06-01 出版社:人民 |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讲述的是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是中国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初探索。孔子提出“天下有道”,孟子主张“王道”,荀子提出“王制”社会,形成了儒家理想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庄子提出“至德之世”,体现了道家理想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墨子主张“兼爱社会”,代表了平民的理想社会主张。诸子各家的主张,反映了对人类社会现状的认识以及未来命运的思考,对当今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目录
前言**章 孔子的理想社会:“天下有道”
**节 孔子对“天下有道”理想社会的阐述
一、天下有道
二、构筑天下有道理想社会的途径:复礼行仁克己
第二节 天下有道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秩序与规范成为儒家评判社会治乱的价值尺度
二、影响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德治与法治的长期争辩
三、“君君臣臣”观念是百姓“臣民”心态的催化剂
第二章 孟子的理想社会:“王道”
**节 孟子对“王道”理想社会的阐述
一、王道
二、建立王道社会的途径:仁政
第二节 王道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仁政对后世国家治理有重要借鉴价值
二、倾向于善的人性观成为人性的重要认知
三、理性分析社会分工的作用成为共识
四、民本成为统治与执政的工具
第三章 苟子的理想社会:“王制”
**节 荀子对“王制”理想社会的阐述
一、王制
二、王制社会建立的途径:隆礼重法
第二节 王制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礼法成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二柄
二、后人对人性恶的思考与制度的构建
三、处理好“礼治”的作用成为重要课题
第四章 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节 老子对“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描述
一、小国寡民
二、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实现的途径:无为而治
第二节 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现实中“小国寡民”的再现
二、老子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绵延不断
三、反现实而行之成为针砭时弊的途径
四、淳朴的愚民思想成为后世君主治民的“南面之术”
五、“小国寡民”慎征伐之理念影响了后世的战争观
第五章 庄子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
**节 庄子对“至德之世”的描述
一、至德之世
二、至德之世的实现途径:顺自然
第二节 至德之世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重新认识文明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利与弊
二、至德之世对后世“无君论”思想影响极大
三、“齐物”唤醒人们追求万物平等
第六章 墨子的理想社会:“兼爱社会”
**节 墨子对“兼爱社会”的阐释
一、兼爱社会
二、实现兼爱理想社会的途径
第二节 兼爱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追求“和平”为后世树立楷模
二、肯定“天志”信仰产生后续效应
三、“异端”的理想社会思想为后世统治者所忌惮
第七章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的共性与差异
**节 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之共性
一、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都有对秩序的期盼和追求
二、儒道墨理想社会的治理者均是圣人
三、儒道墨设计的理想社会的战争观相近
四、儒道墨都主张在理想社会中维护小农自足的生产方式
五、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均有社会分工主张
第二节 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之差异
一、儒家的天下一统与老子的小国寡民泾渭分明
二、儒家王道的礼法之治与道家的回归自然迥异
三、儒道墨理想社会对人口的不同主张
四、儒家与墨家理想的社会有等级制度与平等制度之区别
五、儒道侧重于学统墨家侧重于政治方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节选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节 孔子对“天下有道”理想社会的阐述 梁漱溟先生认为:“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由孔子那里出来。”①这种评价似有夸张,但在中国古代也只有孔子可能承受得起,这也印证了一句古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那么,探讨理想社会,首先从孔子人手也是十分恰当的。 一、天下有道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天下有道”。“天下”就是“日月所照”的普天之下,“也可以是巡狩或声教所及的四海之内。”②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就是天下太平、天下有序。孔子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天下有序,那么,制礼作乐和出兵征伐的决定权都出自天子;天下无序,则制礼作乐和出兵征伐的权力出自诸侯,权力出自诸侯,不会传到十代还能继续的;权力出自大夫,传承不会超过五代;如果由大夫的家臣执掌权力,传到三代就不会再继续下去。天下有序,国家的*高权力就不会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有序,百姓就不会纷纷议论。 在论述天下有道中,孔子阐述了一个尊卑序列,即天子、诸侯、大夫、陪臣,依照这个序列,由上而下进行统辖,并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就天下太平,如果违反这个序列,就是僭越,就会造成天下大乱。 “天下有道”中的“道”,美国学者本杰明·史华兹认为,道“在《论语》中,就其*宽泛的意义而言,它所表示的仅仅是整个规范性的社会政治秩序”。①他又说,“道”这个词,是孔子“用来表示无所不包的规范性人类秩序的泛称”。②“所谓‘道’是指已经实现过的、普世的、包容一切的伦理政治秩序。”③这种论说,不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在强调,“道”就是一种秩序,基本符合孔子的本意。 孔子为什么把“天下有道”作为一种追求?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放眼孔子生活的时代,时代为孔子提供了设计理想社会的大前提,换句具有普遍意义的话说,现状是预设理想社会的前提,“应该怎样”要以“是怎样”为基础。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去世于公元前479年,这段时间属于我国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司马迁的记载是,“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史记·孔子世家》)西周时期造就的各种礼仪规范被打破,严格的天子、诸侯、大夫、士的等级被轻视,各种事物完全背离了“道”。孔子有感于当时世事,遂作《春秋》,司马迁言道:“《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此处“弑君”中的“君”,当为诸侯国君,“亡国”中的“国”即指诸侯国。“弑君”在孔子言语中,就是一种以下犯上、大逆不道、违反礼制的行为,“亡国五十二”一词充分概括了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局面。仅据《春秋》记载,“春秋242年间,列国间的军事行动多达483次,宣布弭战的朝弭盟会凡450次。”①战争的惨烈程度相当惊人,②孟子曾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孑L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孔子用文字真实地记录当时社会混乱不堪的局面,乱臣贼子不希望在历史的记录中留下污点,产生惧怕之心。尽管孔子做了一件有益之事,但秉承不违礼、不僭越之心,仍是忐忑不安,所以,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
哲学/宗教 哲学 中国近代哲学/当代哲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