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华卷-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库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程志华卷-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库

程志华卷-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库

作者:本书编委会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66608185

定价:68.0

出版时间:2015-01-01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程志华卷-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库 内容简介

  从文化结构的角度看,哲学是所有文化现象的核心,而本体论乃是哲学的核心。或者说,本体论作为一切哲学问题的核心,乃是所有文化现象的根源。因此,熊十力说:“本体论,一名形而上学,即穷究宇宙实体之学。……唯本体论是万理之所从出,一切学术之归宿处,一切知识之根源。”既然“本体论”如此重要,那么,何谓“本体”呢?所谓“本体”乃“根本的体”,即根本性的“载体性存在”。

程志华卷-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库 目录

总序
自序
**编 中国古代哲学研究
论儒学史上的“中”“和”之境
“中和”之思:历史脉络与现实考量
经史才之薮泽也——黄宗羲的经学思想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自然视界”与意义世界——关于黄宗羲“盈天地皆气”与“盈天地皆心”关系的新诠
晚清理学狭小范阈的丰富和拓展——曾国藩哲学思想四题
儒家关于“意志无力”问题的主要线索

第二编 现代新儒学研究
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熊十力关于本体之建构
科学源出哲学——熊十力论科学何以可能
牟宗三的风骨
圆善之真可能——牟宗三圆善的证成及其意义,兼与冯耀明先生商榷
论良知的呈现
牟宗三“独体”思想研究
生命的学问——牟宗三论儒学之特征
超越“科玄论战”——“科玄论战”85周年祭
儒学之为“道德的宗教”——析牟宗三对宗教问题的论述
牟宗三西方哲学“三系论”
道德的形上学与“后形而上学时代”——牟宗三对传统形而上学困境的化解与超越
将孔、释、耶、穆及祖先揖入一堂——居君毅之新宗教思想
形而中学乃中国的人文精神
“即世”而“出世”之“超世”——冯友兰的圣人观
张岱年哲学思想四题

第三编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中国传统哲学
论后现代主义的未知结构
哈佛学派儒学观的奠立、嬗变与成熟
后现代主义与儒学的对话
由“真我”到“良知”——牟宗三关于“良知”本体的建构
解释的开放性——迦达默尔解释学思想的魅力
基于开放性的创造性——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的价值

第四编 哲学理论研究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辨析
中国哲学术语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中断性”语境下的儒学发展“三期说”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诠释理路
儒学是哲学,何必为宗教!
论国人的基本精神动源
哲学之极——关于儒学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论人格的结构和建构
哲学概念三解
“价值本体论”与“实践的形上学”
由“意义治疗”到“存有的治疗”——林安梧关于异化问题之崭新的思考
由“一心开二门”到“存有三态论”——儒学之一个新的发展向度
客体·主体与道体——论本体形态

程志华卷-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库 节选

  《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存:程志华卷》:  在康德,“*高善”表示“德性”与“幸福”的和谐、配称,单有“德性”这一面或单有“幸福”这一面,都只能是有缺陷的善,属于不圆满的善。但是,“*高善”之真在康德却奠基于一种“心灵状态”的理解方式,这多多少少令人感觉莫名其妙,也多多少少让人感觉有些失望。不过,康德对于“*高善”之真的论证是与他的整个哲学的本根问题相配称的。所谓康德哲学的本根问题是“现象”与“物自体”的超越区分。牟宗三说:“康德系统中,‘现象与物自身’之分别,是通贯其《纯理批判》之全书以及其他所有的作品的,是他整个系统之基本重要概念。”(牟宗三,1997年,第194页)康德对“现象”与“物自体”作超越区分的意义在于:人是有限的,人只可认识“现象界”,而对于超出“现象界”的“本体界”是不可能有认知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康德认为,作为一种“心灵状态”,“*高善”因属于“本体界”之范畴,自然它就是不可知的了。不过,不可知并不意味着不真实,为了保证“*高善”这一概念的真实性,康德提出了“三个设准”:“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其中后两项都是“*高善”之真实的根本保障。也就是说,“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保障了作为一种“心灵状态”存在的“*高善”的实有性。牟宗三说:“在这种情形下,提出上帝来作保障,也是合法的。因为圆教表示绝对的圆满,而绝对的圆满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是靠上帝来保障的。”(牟宗三,2005年,第295页)通过“三个设准”来保障“*高善”概念之实有性,这是理解康德证成“*高善”概念之真的关键。  事实上,以“三个设准”来保证“*高善”之真,其理论力量并不具足,因此,康德继续着力于展开关于“*高善”之可能的建构。康德认为,人类的认知机能可分为“知性”、“理性”和“判断力”三种。“知性”所依据的是自然法则,“理性”所依据的是自由法则,而“判断力”则依据的是愉悦之情,其使用的原则可称为“合目的性原则”。那么,如何知道是合目的呢?康德说,当心中有愉悦之情产生时便表示合目的,否则便表示不合目的。康德把愉悦之情分为三类:“愉悦于适意”、“愉悦于善”和“愉悦于美”。“愉悦于适意”是指感官之乐,它属于“知性”的范畴;“愉悦于善”是德行的满足,它属于“理性”的范畴;“愉悦于美”是因美而快乐,它属于“判断力”的范畴。这三种愉悦之中,前两种愉悦都存有利害之心,唯有“愉悦于美”无利害之心而为纯净之乐。因此,“判断力”所做的判断是*适宜、*合用的,它能真正反映我们的需要而合于我们的目的。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