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解
道德经通解作者:钟永圣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16628454 定价:68.0 出版时间:2017-01-01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
道德经通解 本书特色
1. 名家执笔,精心编著; 2. 文本厚重,阅读性强; 3. 寓理于事,深入浅出。
道德经通解 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道德经》一书的心得的总结,以讲座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道德经》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语言生动,说理明晰,既能帮助当代读者读懂《道德经》,也能帮助人们将其中的精华运用到生活当中。
道德经通解 目录
**讲
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冬至日叫“天地过年”,作者有意在冬至的前一天开讲《道德经》通解,在天地“一阳来复”的这一特别时刻,我们对经典的学习与传承也意味着“一阳来复”。作者提倡快乐学习并把握正确的方法,不必在意版本,回到人的本身去参究。本讲主要讲道,讲玄,讲美,讲恶。*后告诫我们:“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
尊重传统 实践传承 2
讲座缘起 弘道有责 3
反对刻苦 快乐学习 6
学习经典 三种方法 9
版本选择 观其要旨 16
深入体会 句读可知 18
践行经典 顺应天时 19
道无可道 得无可得 23
善易不卜 至诚前知26
有无相生 有无同出27
天德在我 缺德亏天 28
玄并不玄有无之间 31
知美为美 众恶之源31
种瓜得瓜 种钱得钱33
第二讲
学习《道德经》一定要对我们当下的工作、生活有所帮助才是学对了,如果只记忆文字,那是没有用的,所谓“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这是我们学习经典要遵循的原则;儒道是一家,老子和孔子一样,都是经典的传承与开创者。本讲主要讲解第二章,作者强调德为本,如果没有德,当一个人觉得美的时候,恶便随之而来。
等。。。。。。。。。。。。。。。。。。。。。。。。。。
道德经通解 节选
家国天下 一以贯之 ——《道德经通解》自序 道是规律,是真相,是本体,是无上正等正觉。 此规律是自然规律,只能理解和符合;此真相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合二为一的真相,只能认识和印证;此本体是世间所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本体,只能回归和相融;此无上正等正觉是对规律的彻底理解、是对真相的圆满印证、是对本体的无碍回归、是对一切现象和觉悟现象的本源性了知。 所以,道不用修,既加不上也减不了,既生不出也灭不掉,既不能抹黑也无法增光。但是,人生天地之间,却不能不明道。明道悟道,悟后起修,诚如《道德经》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只有把悟得的道理修到身上,做到“人经合一”,才是真人,才是真修,才是“人道尽,天道返”。 经典所述,即是天道,或是天道在人伦中所化现的规矩、规律和规范。所谓修,即是非修,是名之为修;所谓修身,就是令此身合于道;欲令此身合于道,必先令此心明于道;而欲令此心明于道,必先求学于有道之人,或诚心就教于载道之经。所谓得道就是明白规律、知道真相、体证本体和觉悟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 世间无物在道之外。无论人是否明白,一切事物都是按照道的规律运行,天体生灭,人事代谢,微尘飘动,光量子纠缠,概莫能外。所以,明道者皆真诚、坦然、自在、无挂无碍、顺从自然。 求道、学道、悟道、证道、行道、了道,是人生*经济的选择、*圆满的德行、*纯粹的生命旅程。当下的此生、此地、此时就是*佳的道场,或独处、或群居、或在家庭、或在单位、或在本乡耕读、或在异域发展,无时无地不是心灵道场,无人无事不是修行检验,当下能安心、净心、觉心,就是入不二之门。在生活工作之外,另求“修道”之处,就是骑驴找驴的行径。如此之人,即使常驻深山,也难得清净,难入圣域。 中华之传统,是正统、是道统、是一统,惟明是求,惟真是务。自伏羲画卦,把天地宇宙、有形无形、不易变易之实相理体以阴阳两种属性的变动规律揭示出来,表现万事万物本质规律的“文”,就被“明”于人类世间,“文明”就开始了。所以,伏羲画卦对于中华文明有“一画开天”之功。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文明形态中的人,反而不明什么是“文”,因此人间有了求“道”的诉求。由此,中华文明之“道”统源远流长,化育了古往今来的代代“炎黄子孙”。 大约四千五百年后,期间历经女娲、神农、黄帝、尧、舜、禹、文王等大圣为代表的传承解说,及至东周时期老子写下《道德经》,孔子与国君、大夫、弟子的言行问答被记录为《论语》,中华文明的上古传承就有了现代人“承认”和“读得懂”的文献。由此可知,后世理解的儒家和道家等所谓“诸子百家”的分家,其实就是庄子所批评的“道术为天下裂”,它们在圣贤那里本来都是圆觉贯通的,是不分家的。执着于“用”上的分家,往往就会迷失“体”上的圆满完整,结果就会发生“盲人摸象”,各执己见,莫衷一是,不得全貌。千百年来,人们高推《道德经》,却未必明了笃行道德之事,妄求丹功、丹药与长寿之法,难免舍本逐末、南辕北辙之讥;千百年来,人们管窥《论语》,殊不知孔子于“性与天道”洞然了知,处于“一以贯之”的天人合一境界,但以人伦俗事的标准褒贬孔子,亦难免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嫌。 汉代时期就有了“黄老”并称,天子之学与修身之道圆融贯通;孔子在世就被称为“天之木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老子与孔子等圣贤,皆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孔子在这方面的表态,自不必提,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圣人”的见解与做法有二十多处,从“古之善为士者”、“古之善为道者”这些表达上,分明能够感受到老子“传承”的存在。而且《道德经》中论述的内容,多为个人修养和治国的纲领,能够为人提供选择的标准,让人明白世间万象的本源,哪里仅仅就是自求长生的丹经秘籍了? 《道德经》揭示,道生一二三乃至万物,意味着人们孜孜以求的荣华富贵由道所生,无道不生;《易经》揭示,道生出来的万物,需要靠厚德承载,无德不富;富而无德,富不长久。《大学》揭示,德本财末的价值观,是伦理贯通物理的真相。这一切都说明“道德”是生发和承载万物的根本。是以《道德经》揭示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道德状况与法律制度逆相关的事实,道德高尚的社会,法律闲置;道德下降的社会,法律凸显。所谓的礼,是法治社会的“道德保障”,一个必须依靠法律维持的社会是道德水准严重下降的社会。 《道德经》可以用来修身,可以用来齐家,可以用来治国平天下。简单地说,没有道德,就没有了一切。此道德是真道德,有一丝作假之心,必定修道不成,事业终归受挫。对于当下的市场经济时代,《道德经》所阐明的“财富的来源”,或许更有现实意义:“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越是利他,越能自利;奉献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而对于习惯了西方经济学“竞争”与“自利*大化”教义的学者来说,《道德经》的结论或许可以振聋发聩、悬崖勒马:“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句话,就从根本上把“竞争的经济学”否定了,因为“争”违反人道,而背道而行,必定早亡,即《道德经》所谓“不道早已”。 虽然侧重不同,面貌不同,但是《道德经》和《论语》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境界的学问。孔子谈“无为”,长久被忽略,大家都以为“无为”是道家的专利,导致人们在学问修养和家国治理上难得中道。现在举两例以明之:其一,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语见《论语·为政》;其二,孔子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而正南面而已矣!” 语见《论语·卫灵公》。 孔子所述,难道不就是老子所说的“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吗?可见“儒道同源”,家国天下,一以贯之。
哲学/宗教 哲学 中国近代哲学/当代哲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