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阿姜查系列作品:森林里的一棵树
新书--阿姜查系列作品:森林里的一棵树作者:(泰)阿姜查·须跋多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100099899 定价:46.0 出版时间:2013-12-0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新书--阿姜查系列作品:森林里的一棵树 内容简介
《森林里的一棵树/阿姜查系列》是近代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阿姜查·须跋多(1918—1992年)的譬喻集。阿姜查大师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达数年,曾和本世纪伟大的禅师阿姜曼度过一段开悟性的时光。他的教导方式简明,含义却深远。他善于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实意,令弟子们开解,也因此吸引了不少西方人从他受教。《森林里的一棵树》分为两部分,**部分包括75则譬喻,第二部分包括112则譬喻,这些譬喻是阿姜查大师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实意的生动的例子。
新书--阿姜查系列作品:森林里的一棵树 目录
法耘译者序序言阿姜查传略**部分1.流浪汉2.香蕉皮3.盲人4.一瓶药5.嬉戏的孩子6.眼镜蛇7.椰子壳8.烹饪9.疯子10.一杯水11.筑堤12.深洞13.脏衣服14.玻璃杯15.醉酒的人16.鸭子17.空18.家庭19.肥料20.火21.鱼22.鱼和青蛙23.渔笼24.渔夫25.手电筒26.高速公路27.青蛙28.果树29.垃圾坑30.礼物31.小草32.手33.坑洞34.房子35.家庭主妇36.狼狗37.刀子38.结39.汤勺子40.树叶41.破漏的屋顶42.信43.木头44.木材45.蛆46.芒果47.药和水果48.商人49.油与水50.孤儿51.牛车52.水池53.雨水54.水流55.路56.石头57.螺丝钉58.树苗59.锐利的刀60.蛇61.蜘蛛62.静止的流水63.香甜的水果64.热水瓶65.口渴的人66.刺67.陷阱68.旅行家69.树70.乌龟71.枝与根72.未去壳的米73.水牛74.野鸡75.满园子的动物第二部分1.蚁窝2.苹果园3.苹果4.竹笋5.大木棍、小木棍6.盲人7.身体与其美色8.煮好的饭9.砖窑10.桥11.佛像12.盖房子和染布13.车14.猫15.笼里的鸡16.孩子17.弯曲的树18.脏盘子19.狗的腿20.楼上楼下21.水滴22.鸭23.蚯蚓24.粪臭25.昂贵的东西26.外在的伤口27.从树上掉下来28.落叶29.农夫和母亲30.足球31.朋友32.掌中果33.果树34.垃圾桶35.背道而驰36.进城37.良好的消化38.总站39.汤里的头发40.遮盖山的头发41.讲堂42.一把泥土43.母鸡或公鸡?44.草药45.主人和客人46.热铁球47.热铁棒与糖果48.旅馆49.屋主50.游手好闲的工人51.无知的小孩52.婴儿53.头痒54.钥匙55.铅换金56.告别老友57.电灯开关与钵58.蜥蜴59.掉了东西吗?60.莲叶61.莲花62.一块冰块63.芒果64.市场的妇人65.肉66.牙缝里的肉67.马陆68.马陆与鸡69.钱、腊和鸡粪70.猴子71.红蚁窝72.老祖母73.老千74.老破布75.样样皆百76.田地的工人77.宴席上的客人78.裁缝机79.一块蛋糕80.种果树81.毒针82.昂贵的笔83.猛虎84.养牛和鸡85.炽红的煤炭和小鸟86.焦躁的猴子87.河与川88.绳索89.沙与盐90.学童91.疏洪道92.脚底里的碎片93.顽固的马94.残干95.甜点96.甜芒果97.香甜的木瓜98.录音机99.小偷和拳击手100.小偷和杀手101.编织紧密的网102.树103.向外生长的树104.虚伪105.蔓106.兀鹰107.缸里的水108.水牛109.海浪与海岸110.水井与果园111.木材112.歧途新书--阿姜查系列作品:森林里的一棵树 节选
《森林里的一棵树/阿姜查系列》: 1. 流浪汉 当我们失去了真正的归宿时,就像一个没有目标的流浪汉,流落街头。这边走走,那边晃晃,才落了脚,一会儿就又得流浪他方。在我们回到真正的家之前,无论如何,都会觉得不舒服,就如同一个离乡背井的旅人,只有当他再次回到家时,才能真正轻松自在。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当我们忆念起伟大的佛陀,他所说的是那么真实,我们感到他是多么值得被尊敬啊!当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时,即使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实践过佛法,也仍看得到他教导的法。然而,就算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而且曾学习和实践佛法,却仍见不到真理,那么我们依旧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2. 香蕉皮 当你们了解,这世上的事物都犹如香蕉皮一般,对你无多大用处后,那时你们就能自在地来去世间,不会被各式各样、来来去去、令人愉快或厌恶的事物牵动、扰乱、苦恼。这是引领趋向解脱的道路。 3. 盲人 身和心不停地在生生灭灭,“行”一直处于迁变的状态中。我们无法如实地透彻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仍顽固地深信虚妄不实的事物。好像一位盲人带路,我们跟他一起旅行怎会安全呢?看不见的他,只会引导我们走入密丛和森林之中,怎么能带我们走到安全的地方?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被“行”所蒙蔽,以至于在寻求快乐时造作了痛苦,在寻求平静时造作了困难。这样的心只会有种种的痛苦与困难。我们真的想要解除痛苦与困难,但相反地,我们却去造作它们,然后抱怨。我们会造恶因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对外观的真相和“行”的真相毫无认识,而且还一再地去执取它们。 4. 一瓶药 我们可以拿一个不吃医生给的药的病人来比喻修行。虽然瓶上写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如果这位病人只是阅读瓶上的说明,而没有拿来服用。如果他一直这样下去的话,一定会死而永远得不到药物的治疗。在他死亡之前,也许还会怀恨地埋怨医生无能,以及那些药物并没有治好他。他会认为医生是个江湖郎中,或说那些药物毫无作用,殊不知他只是花时间在检查瓶子以及阅读瓶上的说明书,却不去服药。不管怎么样,如果这位病人听从了医生的劝嘱,照着规定按时服药,他便能够痊愈。 医生开药方是为了除去生理上的疾病,佛陀的教法则是治疗心理疾病的药方,使心回复到自然健康的状态。因此,佛陀可称是一位治疗心理疾病的医生,而我们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都有心理的疾病。当你看到这些疾病时,难道不会合理地去寻求佛法作为依靠,就如同拿药治疗你自己的病一般吗? 5. 嬉戏的孩子 我们对心性反复地思考之后,将会明白,心就只是心,不会有别的了,这是它的本然。如果我们能看清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去执着念头和感觉,只要持续不断地告诉自己:“如此而已”,我们就不必再加些什么了。当这颗心如实地了解,它就能放下一切。虽然仍会有念头和感觉,但是,每一个念头和感觉都将失去作用。 就像刚开始我们会被一个喜欢玩又吵闹的小孩烦扰得很厉害,进而责打他,但是事后我们会逐渐明白,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我们会任他去玩。我们放下了,烦恼也就跟着消失了。为什么烦恼会消失呢?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孩子的天性,看法也已经改变了,而且已经接受事物的真实面目。我们放下,然后心将会变得更平静。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正见。 6. 眼镜蛇 心理的活动就像一条能置人于死地的眼镜蛇。假如我们不去打扰一条眼镜蛇,它自然会走它该走的路,就算它非常毒,我们也不会受它的影响,只要我们不走近它或去捉它,它就不会来咬我们。眼镜蛇会照着它的本性行动,事情就是如此!如果你够聪明的话,就别去惹它。同样地,就让那些不好的和好的顺其自然──依它的本性随它去,不要执着喜欢和不喜欢,一如你不会去打扰眼镜蛇一样。 一个聪明的人,将会以这种态度来对待在他心中生起的种种情绪。当善的情绪在心中生起时,让它自是善的,并且了解它的本然;同样地,我们也了解恶的自是恶的,让它顺其自然,不要执着,因为我们什么都不要!我们不要恶,也不要善,我们不要负担和轻松,乃至不求快乐和痛苦。当我们的欲求止息时,平静便稳固地建立起来了。 7. 椰子壳 欲望是染着的,但我们必须先有欲望才能开始修行“道”。假设你到市场去买椰子,在提着它们回家的路上,有人问你:“你为什么要买这些椰子呢?” “买来吃啊!”你回答。 “你连壳也吃吗?” “当然不!” “我不相信。”他坚持地说,“如果你不打算吃壳,又为什么要买椰子壳呢?” 好,你怎么说?你要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是靠着欲望开始修行的,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就不会去修行。你知道吗?!这样思惟可以产生智慧。就好像那些椰子,你要连壳也一起吃下去吗?当然不!那又为什么要椰子壳呢?因为椰子壳的用途是将椰子汁给包起来,喝了汁过后,再将壳给扔掉,就没问题了。 我们的修行也是如此。刚开始我们保留欲望,就如同我们保留椰子壳一样,因为此时还不是“丢掉”它的时候,修行便是如此。如果有人硬要说我们连椰子壳也吃,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们无关,只要我们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够了。 8. 烹饪 我们训练我们的身和口远离秽恶,这就是功德。有些人认为要有功德必须整天整夜地背诵巴利文的经句,但事实上,只要使你的身、口清净无瑕疵,就是功德了。这并不难了解,就像烹调食物,我们放一点点这个,放一点点那个,直到恰到好处、美味可口为止。一旦调配出美味的食物,就不需再添加任何的东西,因为正确的佐料都已经加了。同样的道理,确定我们的身行和言语没有缺失,这样就可以带给我们“美味”和恰到好处的功德。 ……
哲学/宗教 宗教 佛教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