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学常识

国学常识

作者:曹伯韩 著;雷原,白金钟 主编;蒋玉斌

开 本:A5

书号ISBN:9787220102806

定价:39.0

出版时间:2017-11-01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一二二 八股文及对联/196

一二三 文艺论评/197

一二四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198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 戏曲的摇篮期/200

一二六 戏曲的成长期/202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说/204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说/205

一二九 清代的小说/206

一三〇 宝卷、弹词、鼓词/207

一三一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208

一三二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210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212

一三四 天文学和历法/213

一三五 数 学/215

一三六 物理学及化学/217

一三七 医 学/218

一三八 应用技术./.219

一三九 科学与迷信/220

一四〇 艺 术/220

一四一 绘画及书法篆刻/221

一四二 音 乐/224

本书参考书目/228

《国学常识》校读记;231




国学常识 节选

曹伯韩是普及文化的典范,《国学常识》则是国学入门读物中的经典。 《国学常识》一书编于1943年1月前后(据本书《编例》后的作者自识),当年10月由国文杂志社出版,桂林文光书店发行。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文光书店于1947年2月刊行沪初版,1948年10月又印了沪二版。这本书大概是曹伯韩著作中篇幅*大的,但一如作者其他读物的特点,简洁明快,深入浅出,仍然是“小册子”主义的代表作。 “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发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的。”(本书**节)清末民初,中国学术经历了国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相互碰撞、交融的过程。这本书实际上是以新时代的眼光去审视中国固有之学术,参考各领域的研究成果,用浅白的语言勾勒出国学的基本面貌。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1.知识架构合理,讲解全面而系统。 知识全面。《编例》第七条说,“本书参考坊间出版之同类书籍与期刊,尽可能地集合各方特点,提要钩玄,于短小篇幅之中,具有多数书刊的缩影。读者手此一编,即无异于与各种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史学史、文化史著作相接触”。民国时期的国学书,多数是在传统上的经、史、子、集四部分法基础上,分为经学、子学、史学、文学或经学、哲学、文学这几个部类来讲,本书在此之外,还列出科学与艺术一章(第十三章),显然更为全面。民国时期同类著作如范皕诲《二千五百年来之国学》列出天文学、数学,汪震、王正己《国学大纲》也列有自然科学,但总体分类不如《国学常识》好。 《国学常识》内容平实,大体上涵盖了国学各部类的精髓,并能反映当时所涉学问的新进展。例如第三四节“古物与古书”*后一段文字,是根据1942年10月的报纸补上的,说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随时留意有关学问的新情况。 书中内容虽多,但脉络清楚,便于读者从宏观上把握。通过目录就能看清国学的脉络,纲举目张。作者也特意用《编例》第十条说明本书架构:先是对国学的概说(**章),然后讲治国学的工具和方法(第二至四章),在这一部分囊括了语言文字之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内容。接下来是各部类的分述,包括史学(含经学、史地)、哲学(诸子、佛学、理学)、文学(分体裁)、科学艺术。讲国学时分开治学方法和国学本体两部,是章太炎先生《国学概论》已明确提出的思路,作者很好地继承了这一做法。 在具体安排内容时,作者也能做到详略得当、条理清晰。如诸子百家流派很多,如果都展开来讲,必然占据较大篇幅,显得烦琐枝蔓。作者在第七章先概述诸子学术类别,然后将儒、道、墨、法等家各立专节重点讲述,但也不是完全忽略未立专节的杂家、纵横家、农家,而是附在各节后简要叙述(第七〇、七六节),是不错的策略。在每一节中,一般都是先讲是什么或有什么、发展的历史,然后是简单恰当的评判,*后为读者了解此方面提出的建议,或说明此方面的意义。这也是便于读者接受的。 2.持论公允,不守旧,不偏激,观点有启发意义。 本书虽是对国学的常识性的介绍,但讲什么不讲什么,讲多讲少,怎么讲,如何评判,在这些方面都要表明态度,这是回避不了的。总体上看,作者的看法是客观公允的。**章概说国学,第五六节谈经学的扬弃、**三三节讲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等,都很平正,颇能引人深思。国学素称博大精深,作者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一类一类、一条一条予以述评,并对如何学习、利用和推进某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意见。这些意见大多十分中肯。 3.为读者着想,用心、精心。 我们读过一些书会发现,书的凡例、目录及注释、索引等附件的重要性不比正文差,而且在这些部分常常能看到作者的用心。本书《编例》说,“卷首载有详细目录,颇便于参考。但仍有重要事项或人名书名,为目录上所不及载,或散见各处而不易查阅者,另附索引于书末”。其以目录为纲,而以索引作为有益补充,使得读者利用此书非常方便。正文中作者的建议、忠告随处可见,又常指示利用某类资料的门径,金针度人,功莫大焉。 4.语言简洁精当,平易晓畅。 作者一如既往地善于驾驭文字,往往用寥寥数语,就把很复杂的问题大致说清。 《国学常识》的定位非常明确:“本书的讨论限于常识的范围,不是深入的研究,更不是讲整理工作,只是关于国学的初步概念提示。”(第十节)作者特意强调,“不涉专门事项,即一般国学常识书中过于琐碎之人名等,亦一概从略”。这一点很重要,由于不涉入太专门的研究,书中内容就不会过于繁难,行文也少了枝蔓,读者也就不必畏难。待读者通过本书觅得途径,自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堂奥。对于作者来说,“不涉专门事项”也能避免由于涉猎太多而陷入左支右绌的窘境,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对所有国学知识的全面、客观、有条理的介绍上。正是因为作者对该书定位准确,又能娴熟驾驭文字,因而写得浅显流畅,可读性极强。 《国学常识》具备以上四点,就好比一顿大餐有营养、搭配合理,好吃而又好看,当然就是值得品味而受欢迎的,因而也是经典的。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出现了所谓“国学热”。这本“曾经在读书人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书”,又一次成为热门书籍。《国学常识》的这种热度,从根本上说还是由它本身具有的经典性决定的。 由于《国学常识》的经典性,它常被列为国学经典,与章太炎《国学概论》、钱穆《国学概论》等并列;也常被作为民国精品书,与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同举。《国学常识》与这些大师经典并列时,容易让人觉得曹伯韩先生也是大师。按照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大师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实际上何为大师,并没有确切的评判标准,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人们心目中的大师并不一样。但章、梁、钱等是大家公认的大师,根据他们的成就,我们想,大师至少应该在思想上有启蒙之功,或在观念、理论上有独特见解,或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开风气之先,起到引领作用。曹伯韩先生不属于这种人物。从前面的介绍也能看出,他进行文化教育工作的旨趣也不是要成为大师。在国学研究以及国学涉及的很多领域,曹伯韩都不是处在*前沿的研究者,而是保持一定距离的守望者。 但恰恰是这一点,使曹伯韩对国学的介绍能更全面,态度上能更客观,更容易摒弃门户之见,也能更自觉地从国学知识的使用者亦即读者的视角去观察和整合国学常识。对读者来说,由于他不是大师,而书写得深入浅出,也让人少了一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距离感。已故语文教育家商友敬先生曾说:“对中国文化作系统讲述的著作不少,但我却愿意介绍两本简而明的读物:一是1947年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该书“原是供中学生读的,文字浅易而清晰。但你一读会发现,该介绍的他全介绍了,而且功力相当深。比读《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收效大,而曹聚仁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又枝蔓太多、琐碎”。点出了《国学常识》相较于同类经典的特异之处。 总之,《国学常识》算不上大师经典,但跟大师经典一样有营养,而且是初尝国学时容易吸收的营养。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中国近代哲学/当代哲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