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引论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道家哲学引论

道家哲学引论

作者:陈霞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16194010

定价:56.0

出版时间:2017-12-0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

道家哲学引论 本书特色

本书以现代哲学的形式、以世界上其他哲学传统作为参照背景,对道家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阐释和创造性思考,在逻辑学、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宗教哲学等方面中提炼出了诸多基本范畴、概念和命题,并以哲学的形式展现其当代价值。本书是探索道家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尝试,这将使我们的哲学史研究不仅限于已存于历史上的思想的整理,也为当代学者建构广义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哲学提供了一些思想资源。

道家哲学引论 目录

前 言 ( 1 ) **章 哲学逻辑论 ( 1 ) **节 作为*高理念的 “道” ( 1 ) 一 道的理念地位的确立 ( 2 ) 二 “道” 与存在 ( 7 ) 三 “道” 的逻辑演化 ( 8 ) 第二节“道”的原始二重性—— “无”与“有” ( 11 ) 一“无”与“有”是道分化为“二”的范畴 ( 12 ) 二 关于“无”与“有”之间的三重逻辑关系 ( 15 ) 三 “无” 的哲学意义 ( 17 ) 第二章 自然哲学 ( 25 ) **节 古代自然观概论 ( 25 ) 一 自然观的几种类型 ( 25 ) 二 古希腊的自然观 ( 27 ) 三 中国古代自然观 ( 29 ) 第二节 道家关于万物起源及生成的哲学思考 ( 32 ) 一 道家对宇宙生成的关注 ( 32 ) 二 “水辅” 与 “气化” 说 ( 34 ) 三 “道生” 说 ( 46 ) 四 自然哲学的**思想—— “三生万物” ( 53 ) 五 道物无际——道与万物的先在与同在之辩证关系 ( 60 ) 第三章 认识论 ( 63 ) **节认识领域的开拓和认识方法的揭示 ( 66 ) 一 “知不知上” 的谦卑 ( 66 ) 二 “为学日益” 的知识论 ( 69 ) 三 “为道日损” 的觉悟论 ( 73 ) 四 “为学” 与 “为道” 的辩证关系 ( 79 ) 第二节 相对主义认识论 ( 86 ) 一 非彼无我, 非我无所取: 认识的相对与无定 ( 87 ) 二 莫若以明、与物委蛇: 实现理解与沟通 ( 90 ) 三 知与恬交相养: 协调认识与价值 ( 92 ) 四 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的作用 ( 94 ) 第三节 道家关于语言与认识 ( 95 ) 一 先秦儒墨名法的名实之论 ( 96 ) 二 道家对语言的考察 ( 99 ) 第四章 道德哲学 (105) **节 道德哲学的根基及其特征 (107) 一 关于道德的根基 (107) 二 “道” 作为道德的根基 (113) 三 “惟道是从” 的形而上学性 (120) 四 道与德的关系 (121) 第二节“德”的内涵、上德与下德的区分及道家道德哲学的特点 (124) 一“得其真性谓之德”——道家之“德”的独特内涵 (124) 二 上德无为、 下德有为 (128) 三 遗忘道德、 自相适应、 成为游戏的人 (133) 四 道德哲学的特点 (137) 第五章 政治哲学 (140) **节 自然、 自由与自爱 (142) 一 自然与自由 (143) 二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倡导个体独立 (154) 三 人人不损一毫, 人人不利天下, 天下治矣——自爱与爱人 (160) 第二节 无为而治、 屈君伸民与道生法 (166) 一 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 (166) 二 “道生法” 的法治建构 (174) 三 屈君伸民的权力制约 (181) 四 圣人作为个体实现目的的辅助者 (185) 第六章 宗教哲学 (189) **节 *高信仰之 “道” (190) 一 “道” 作为终极的信仰对象 (192) 二 信仰对生命的安顿 (195) 第二节 信道的特色 (199) 一 接受变化 (199) 二 发现自我 (202) 三 与人共在 (208) 四 与道合一 (214) 后 记 (216)

道家哲学引论 作者简介

陈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著有《道教劝善书研究》,主编《宗教学原理》、《道教生态思想研究》,参加过《马丁·路德的神学》、《道教与生态》、《人类的宗教》、《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纲要》等著作的英汉互译工作,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世界宗教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译文80多篇。

道家哲学引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宗教 道教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