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 熊十力 冯友兰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 熊十力 冯友兰

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 熊十力 冯友兰

作者:周海春 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4847233

定价:38.0

出版时间:2018-07-01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 熊十力 冯友兰 本书特色

《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由周海春著:现代新儒学思潮兴起的发展历程,分为“五四”时期的草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理论建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内地的“批孔”和港台新儒学活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学风转变等四个阶段。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他们为新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 熊十力 冯友兰 内容简介

《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由周海春著,全书从知行关系上,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在士人和庶民的关系上,在学者和政治家的关系上,中西关系上说明梁漱溟是什么样的新儒家。熊十力是“醇儒”,他心胸开阔,讲佛学、讲西方哲学、讲科学技术、民主自由平等哲学。本书生动地叙说了冯友兰一生的哲学和社会互动的历程,可谓处在大起大落的20世纪中的知识分子的一份档案

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 熊十力 冯友兰 目录

一 梁漱溟
——现代孔夫子
1 生平
——问题中人
2 时代思潮
——东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国
3 学术造诣
——现代新儒家的开启者
4 家族和师友
——告门名家
5 时人对梁漱溟的评判
二 熊十力
——现代醇儒
1 生平
——熊大胆
2 时代思潮
——中国向何处去
3 学术造诣
——钵用不二论圣学
4 人生的善知识
5 时人对熊十力的评判
三 冯友兰
——一代学儒
1 生平
——动心忍性希前哲
2 新的世代更迭
——艰难地走向世界之旅
3 学术造诣
——新理学
4 小家成大家
5 饱受争议的冯友兰

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 熊十力 冯友兰 节选

1.生平——问题中人梁漱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看他自己怎么说!“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我原是个不学的人,更且从来不存求为学者之一念。”他说自己:“我省思再三,我自己认识我,我实在不是学问中人,我可算是‘问题中人’。”“我自14岁进人中学之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了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是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前者使其成为哲学家,成为佛家;后者使其成为政治家,成为儒家。
  有“问题”的儒家1893年的北京被战争的阴云笼罩着,表面平静的紫禁城内的主人们已经感到了落日的无奈。远在湖北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努力地推行“洋务”,力求挽救清王朝的覆亡。老百姓依旧过着几千年如一日的柴米油盐的生活,但改革和革命的暗潮汹涌,清王朝这艘大船已经在波涛汹涌的海潮中迷失了航行的方向。
  就在这一年的9月9日,在北京的安福胡同,一个生命诞生了——第二年,甲午中日战争就爆发了,清政府再一次遭受了重创。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个人的生活和家庭的生活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选择和社会变迁的冲击,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可以苟且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也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力求改变这个社会——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好像就注定了一生有思考不完的人生和社会问题似的。时代和个人的先天禀赋成就了一个有“问题”的儒家,一个充满了自我色彩的儒家,一个和事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儒家,这个人就是梁漱溟。
  梁漱溟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问题答案的人。内心充满了问题意识,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促使他去思考答案,从而成就了他的学识和学问。“问题是根苗,大学问像是一棵大树,从根苗上发展长大起来;而环境见闻(读书在其内)、生活实践,则是它的滋养资料,久而久之蔚然成一大系统。思想进步的原理,一言总括之,就是如此。”天生有“道”有问题意识的人,往往不是灵活的人,而可能是比较笨的人。因为笨,对很多事情不那么了解,所以生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又对问题太认真,一定要找到个答案,从而就变得越来越聪明智慧了。“大智若愚”,按照中国古人的认识,智慧和聪明不是一回事。
  智慧者有道,聪明者只是头脑机灵、社会经验丰富、做事有办法。梁漱溟可以说是天生有“道”,而不是天生有“才”。是因为“有道”才让他成为一个“有才”的人。
  他的童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且身体很弱,头脑呆笨。6岁的时候,他还因为不会系裤子上的纽扣而闹了一次笑话。一天早上,当隔壁的母亲问他为什么还不起床时,他居然回答说“妹妹不给我穿裤子呀!”家里人都笑了起来。原来裤子上有带条,需要从背后系引到前面来,打一个结扣。梁漱溟不会弄。他不活泼,神情不像一个少年,中学时候,同学还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作“小老哥”。思想往往来自“愚笨”,而不是“聪明”。聪明人往往与思想无缘。梁漱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中国近代哲学/当代哲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传习录     下一篇:托古改制:公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