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公共性-公共哲学-第5卷
国家.人.公共性-公共哲学-第5卷作者:佐佐木毅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010074801 定价:40.0 出版时间:2009-06-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国家.人.公共性-公共哲学-第5卷 目录
前言论题一国民·皇民·公民1.“国民”意识的层次2.战后日本的“国家”定位3.国家被相对化了吗4.“日本人”和“日本国民”围绕论题一的讨论论题二人民1.从辞典中看到的问题所在2.“人民=thepeople”的激进自由派的脉络3.日本马克思主义史中的“阶级”、“大众”、“人民”、“国民”4.从阶级性“人民”的重新定义到“普通民众”围绕论题二的讨论论题三市民1.责任主体的确立2.关于宪法修改论3.国家主义和共和主义4.今后的政治围绕论题三的讨论论题四性1.英美思想史中“个人”观念的成立2.现代宪法学中的个人概念3.公共性和性别围绕论题四的讨论论题五市民社会·市民·公共性1.新市民社会论2.现代日本的市民形象3.关于市民的公共性围绕论题五的讨论论题六国家·国民·公共性1.所谓“战后日本”的问题2.围绕“近代市民社会”的问题3.如何理解国家围绕论题六的讨论论题七在日外国人1.市场·公共性·共同体2.全球主义和国家的重组3.主权·领土·市民权和移民·外国人4.在日本全球主义是如何被谈论的围绕论题七的讨论论题八世界主义者——全球一地域性的市民1.人的自我认同的履历及其复合性2.国民的自我认同的重新建构3.国家的应有状态:从城邦到世界城市4.“公”与“私”和公共性5.城邦式的爱国心和世界城市式的爱国心围绕论题八的讨论拓展一拓展二后记译者后记国家.人.公共性-公共哲学-第5卷 节选
《国家·人·公共性(第5卷)》内容源于“将来世代国际财团·将来世代综合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23次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人在与国家关系中的地位和公共性”。
国家.人.公共性-公共哲学-第5卷 相关资料
论题一国民·皇民·公民当初,金泰昌先生提议,在与“国家”的关系上主要围绕“国民”进行论述。但看到这里确定的论题演讲题目是“国民·皇民·公民”,因此,我拟先就“皇民”、“公民”谈一下自己略微作了研究的结果,然后就“国民”这一观念或词语在战后日本的话语空间、思想空间里被置于何种状况下这一问题做一下阐释。在辞典上查一下“皇民”,就会觉得它不是一个那么常用的词语。战前的国语辞典里往往没有这一词语。偶尔有该词语的,也往往是出自于《释日本记》等古代史书中。但实际上,在日中战争以后,作为对朝鲜人民皇民化政策中的“皇国臣民”的略称而使用了“皇民”这一词语。有一点,就是昭和六年(1931年)左右成为陆军大臣的荒木贞夫十分喜欢天皇的“皇”字,使用了“皇军”、“皇道”等词语,似乎是因为他才流行起了在“皇”字上加上“民”的叫法。这一点其实无从考证。“公民”被一般使用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市町村体制下,这一词语在以下形式上被使用。“在地方居住两年以上者叫公民,拥有选举权”,“公民可以在地方公职上就业”等等。但是,日语中的“公民”,本来指“律令制国家之民”。在地方自治里使用“公民”一词很有意思。本来,作为“ci-toyen”的译语,应当可以在“国民”的意义上使用“公民”一词。但在明治宪法中,比如其第二章 里有“臣民权利义务”,一般国民被规定为“臣民”,“公民”一词就被适用于地方自治体方面了。实施普选数年后的昭和六年(1931年),中学设了“公民科目”,讲授的是宪政自治的基础素养。可能从那时起,以往的地方居民开始从地方自治体的“公民”被冠以带有“国民”含义的“公民”一词。于是,又会使人联想到本来带有“国民”或“公民”意味的“市民”这一概念。“市民”一词,在受德语圈影响下的大正中期以后,作为“btirgerlicheGesellschaft”的译语而译为“市民社会”,一直沿用到现在。至于“citoyen”,明治时代中江兆民把它译为“士”或“国人”。武士的“士”的译语,传达其本来的意思是很好的,但大正以后作为德语圈的“burger”的译语却变成了“城市的民”。德语的“btirger”一词既是“城市的民”,又带有“citoyen”的意味。因此,“市民社会”作为译语进入日本时,与“国民的民”的关系不甚清楚,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到了战后,与“市民社会论”的关系上开始流行起“市民”一词,但它未必是“国民”的含义。这一状况难道不是一直存在的吗?关于日
国家.人.公共性-公共哲学-第5卷 作者简介
佐佐木毅(Sasaki Takeshi),1942年生,东京大学前校长,现为学习院大学教授,政治学家。主要著作:《马基亚维利的政治思想》(岩波书店,1970年);《柏拉图与政治》(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年);《政治学讲义》(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
金泰昌(Kim Tea-Chang),1934年生,公共哲学共重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社会思想比较研究。抵日(1990年)后发表论文,论著:Creating a New History for Future Generations(Kyoto,Japan:Institute for the Integrated Study of Future Generations,1994);Seif and Future Generations(Camb rjdge,UK:The White Horse Press,1999);Co-creating Public Philosophy for Future Generations(UK:AdamantiBe Press Ltd.,1999)。
哲学/宗教 哲学 世界哲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