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悦如风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禅悦如风

禅悦如风

作者:邱紫华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1234912

定价:29.8

出版时间:2009-01-01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梁武帝听了达摩的这番话,心里很不痛快,就斜着眼反问达摩:“你说说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功德呀?”
达摩说:“万物的本性是空性,所以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功德即是无功德。佛法的功德,不是你在人世间所做的那一点点事业就可以追求到的。”
梁武帝对达摩的新见解,真是一头雾水,一点也听不懂。梁武帝感到同达摩的谈话,句句不投机,谈不到一起。我们通常说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梁武帝就改变了话题。
梁武帝问达摩:“什么是佛教‘圣谛’**义?”
“圣谛”就是由释迦牟尼首创的原始佛教的“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其中的“苦谛”是佛教对于人生的基本观点。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苦,这“苦”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人有了身体就有了影子一样。比如,人的一生就有生、老、病、死等苦。所以“圣谛”**义,就是“苦谛”。这是佛学的A、B、C,达摩当然懂得。然而达摩的回答却是令入意想不到的!
达摩说:“哈哈!天底下哪有什么神圣的东西!”
达摩的这句话很具有颠覆性。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信仰“神圣”。天、地、人和自然万物都是神圣的;伟大的人物,伟大的皇帝都是神圣的。怎么这个印度和尚说“天底下没有神圣的东西”呢?
谈话至此,梁武帝的每一句话都被达摩堵截、反驳,他觉得这个洋和尚太无理、太张狂了!这分明是抬杠嘛!梁武帝有些恼怒,就问达摩:“那么,现在正在回答我问话的人是谁呢?”
达摩回答说:“我不认识他(自我)。”
他们的**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谈话结束了。这次谈话,既无结果,彼此也没有好感。为什么他们的谈话令彼此都不愉快呢?原因在于两点:
首先,粱武帝手握大权,威严无比,希望得到外国和尚的赞扬。达摩心中却是佛教的“沙门不敬王者”的平等思想,所以,不愿意给俗界的皇帝以廉价的赞美。
其次,达摩的观点是大乘佛教的“空观”,一切皆空。他到中国来,所要宣扬的,正是这种新的、颇有异端色彩的禅学。达摩的观点是具有颠覆性的、反叛性的、异端的思想。他们是两条道上跑的车,走不到一起。
此后,梁武帝再也没有召见过菩提达摩。皇帝对他进行“冷处理”,把他一个人晾在了招待所。
菩提达摩知道自己深深得罪了皇帝,又知道皇帝缺乏悟性,他们之间话不投机,情不投缘,他再待在金陵就是自讨没趣了。所以,不久之后,菩提达摩就悄悄离开金陵,渡过长江到达了北魏。为什么达摩要悄悄离去呢?这有两个原因:**,此前的谈话中,与梁武帝关系弄得很僵,梁武帝没有杀他,就很开明大度了,很够意思了;其次,达摩将要去的地方,是当时与南梁王朝敌对的、隔江而治的北魏王朝的地盘。一个外国人穿行在敌对的两个国家之间,很容易沾上间谍的嫌疑,何况梁武帝对他一肚子的不满,这不正好送给皇帝一个杀死自己的借口吗?如果达摩公开说明他要去北魏王朝,难免有杀身之祸。
有个传说是关于达摩“一苇渡江”的神奇故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秋夜,达摩悄悄离开金陵城,来到了长江边。江边没有一只渡船。这时,守城的军官发现有人翻越城墙出城了,就率军队出来追赶搜寻。火光和人声越来越近,情急之中,达摩只好折断一杆芦苇,抛在江水中,凭借自己的神力,站在芦苇上随风飘向北岸。追赶的官兵远远望着似乎行走在江上的达摩,而无可奈何……
若干天后,达摩到达了北魏的京城洛阳。奇怪的是,达摩专程来中国传播新的佛法,但他却没有在京城滞留,直接去了嵩山的少林寺。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当时北魏的皇帝孝明帝在几个月前刚死去,朝廷中正酝酿着新的阴谋和残杀。达摩无法借用皇室的力量来宣教,只好独自在少林寺“挂单”,以等待机会。
然而在少林寺,菩提达摩也没有讲经说法,也不做学术交流,不知是因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呢,还是语言不通,有交流上的障碍。总之,他形影孤单,独来独往。他每天只是在少林寺西北的一个山洞里面壁坐禅,沉默无语。少林寺的其他和尚都感觉这个老外神秘莫测,神经兮兮的,和尚们叫他“壁观婆罗门”。
为什么达摩的禅法与当时的中国佛学观念格格不入呢?这是因为他的禅法有五个新奇怪异的地方:
**,汉代以来,凡是西方来中国的和尚,大多以翻译佛经为主要的事业,而达摩从不翻译一字,这是他与众不同的怪异之一。
第二,达摩不树立宗派,也不讲经说法,只秘密传授“调心”之法,只教人如何认识“自我”的“心性”,如何通过坐禅来达到“明心见性”。这是他又一个怪异之处。
第三,历来印度来华的和尚,都是把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不加以区分,同时倾销给中土民众。达摩却只推崇大乘佛教,闭口不谈小乘佛教。这又是他的一大怪异之举。
第四,达摩否定念经诵佛、否定造塔建寺,他把刻印经卷、讲经说法等等,都看作是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没有任何意义。这一见解,对于当时的佛教规范来说,是具有反叛性和颠覆性的异端邪说。
第五,达摩宣扬,学佛的根本,在于认识自我。他在教学中,从来不谈理论、道理,而只启发学者去认识“自我”。这就是“不立文字”。
作为一个外来的洋和尚,达摩的思想和行为又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地方,他不可能融入当时的佛教群体中,不可能得到有权有势的“土和尚”的认可和接纳。菩提达摩永远也不会懂得,自古以来,在中国社会,如果一个人独走偏锋,独持偏见而一意孤行,与时尚流行的东西显得不合拍,不融洽,那么,他很快就将被“边缘化”,必然遭到冷落和排挤。所以,在少林寺,达摩禅师是孤独的,而孤独的人觉得到处都是沙漠。
达摩的佛性清净,禅境高妙,与当时中土的和尚们不在同一个思维高度上。所以,无法与人对话,更难以与人交流。在人类思想史上,只有惺惺怜惜惺惺,智慧映照智慧,才能做到两心相吸、心心相印。表面上看,达摩每日面壁,借壁观心,其实,他在期盼着有识之士,等待着有智慧的人,来达到心心相印,传授禅法妙理。过了一年又一年,人们对这个印度和尚再也不感兴趣了,很少有人想到他,也很少有人见到他。
达摩仍然孤独地在山洞中坐禅……
终于有一天,一位智者风尘仆仆来到了少林寺。他的目的明确——拜达摩为师;他信心坚定——要参透禅法。这位中年和尚名叫神光。原本在洛阳龙门香山永穆寺出家。为什么称他是智者呢?因为他博览群书,善于思辩,善谈玄学道理,而且性情旷达,视野开阔,追求新思想。他听说有一位奇特的外国和尚在少林寺面壁静修,少林寺离他居住的伊洛只有几百里地。神光心里想,我为什么不跟随这位外国和尚学习新的禅理,让自己登上更高的佛学境界呢?于是,他就来到了少林寺,拜达摩为师。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宗教 佛教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     下一篇: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