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

作者:亚当.斯密

开 本:16

书号ISBN:9787200073034

定价:23.8

出版时间:2008-09-01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那么,同情是如何产生的呢?同情需要建立在我们对别人的感受有一定的理解之上,只有理解才能让我们对别人的遭遇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情绪体验。如果缺乏直接经验,我们就必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充分运用移情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尽管我们借助想象所模拟得到的这种感官印象,并不是我们移情的对象所得到的完全的感官印象,但这种移情的想象力却能让我们将心比心地将自己化为移情对象,并且自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对象的躯体,我们的喜怒哀乐就是他的全部感受。从一定程度上讲,我们已经和移情对象融为一体,他的痛苦会让我们觉得烦恼和悲伤。因为我们借助移情和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与我们想象力大小成比例的类似情感
如果这样解释还不容易理解的话,那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我们同情别人的痛苦,尽可能真切地揣摩体会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体会受难者的感受及其受到的影响。当我们看到别人身体的某个部位遭受重击时,我们的身体会产生条件反射;当我们观看舞蹈表演时,也有舞动的欲望;当我们看到乞丐裸露的脓疮时,会觉得难受;还有当我们看到溃烂的眼睛时,也会产生一种非常明显的疼痛感。同样,我们为英雄的幸运而高兴,为他们的不幸而悲伤。凡此种种,在人们所能拥有的各种激情中,旁观者都是通过他们的移情想象来体会受难者的情感的,并认为自己的体会与受难者的感受是一致的。
“怜悯”和“体恤”是用来对别人的悲伤表示同感的词汇。而“同情”可以用以表示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即无论是悲伤还是快乐的情绪体验,我们都可以用“同情”指称。同情似乎仅来自于对别人情绪的察觉,激情似乎可以在个体之间相互感染。笑脸使人轻松愉快,愁容令人失落伤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激情在我们尚不知其发生原委时,引发的不是同情,而是厌恶和抵触。发怒者的狂暴让我们由衷地讨厌他本人而不是讨厌他的敌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发怒的原因,所以使我们对发怒者的移情和想象发生障碍而难以获得他内心真实的情绪体验。但我们却能目睹他发怒所指

道德情操论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经济学的创立者,被奉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鼻祖。
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同时还提出了经济发展应当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且从哲学、法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领域作了探讨,因此说本书是理解市场经济社会的形成和西方近代文明进程的基础著作。
亚当·斯密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为《国富论》。

道德情操论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哲学/宗教 哲学 伦理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老子十八讲     下一篇:第一哲学沉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