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和:重新认识中国哲学(2007/4)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人与和:重新认识中国哲学(2007/4)

人与和:重新认识中国哲学(2007/4)

作者:马中著

开 本:16

书号ISBN:9787224079906

定价:26.0

出版时间:暂无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人与和:重新认识中国哲学(2007/4) 本书特色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国语》
和,谐也。《广雅》
不刚不柔日和《谥法》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淮南子·汜论训》
和,其归也;弱,其用也。《老子指归·得一篇》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中国哲学以“人”为本——有独特的人文历史传统,在总体上呈现无神论倾向?以治人为本、以洽物为末,以敬人为本、以敬神为末。
中国哲学以“和”为本——强调综合思维,总结“共生”规律,实质是一种和谐之“道”,其方法论是辩证法,其核心是阴阳之道。即矛盾均衡理论。
中国人数千年思索的结晶——“人”与“和”,是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独到精神,也是了解国学乃至推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之根本。《人与和—中国哲学简明读本》简明有力地梳理出中国哲学固有的原则和脉络,能够令读者用很短的时间有宏观而清晰的把握,深入浅出堪称绝佳。
“人”与“和”,昭示了我们对于人文精神、人生理想生生不息追求的境界。正所谓,天与人之和,人与人之和,身与心之和,不正是国家、社会、个人健康发展的真谛吗?

人与和:重新认识中国哲学(2007/4) 目录


引言
立本篇 

**章 总思路:以“人”为本25
哲学是关于社会人生的学问25
人本化的宇宙观29
中国哲学特殊关注点33
中西哲学对比36

第二章 治人为本。治物为末:中国哲学不是“在物理学之后”43
中国哲学立足于治人的需要44
中国哲学的政治精神45
正确理解政治54

第三章 道德为本。智慧为末:中国哲学不归结为“爱智慧”57
道德为本的共识57
儒家的道德本位主义63
中国哲人的“贬智慧”倾向74
中国哲学道德化思维的成因78

第四章 前人为本。后人为末:中国哲学的历史主义精神82
道德的根基是尊祖82
尊祖的核心是尽孝88
“孝”成为“道”93
孝祖之道的广泛影响100

第五章 敬人为本。敬神为末:中国哲学的无神论倾向104
原始宗教的解体105
先秦时期无神论思想的高涨110
儒家中庸无神论的深远影响115
中国没有宗教传统12l
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潮的成因126
方法篇 

**章 总原则:崇尚辩证逻辑135
中国辩证思维方式135
对传统辩证法哲学的评价139
制约中国古代思维方法的因素142

第二章 联系的观念:重视系统思维146
中国哲学的整体观146
系统方法的广泛应用15l

第三章 运动的观念:以“生生”为核心159
中国哲学的运动观159
中国哲学的变易之道164

第四章 人本主义的“阴阳”论173
“阴阳”的由来及演进173
中国式对立统一观念179

第五章 重“和”轻“争”的理论归宿189
多极之“和”190
对立之“和”192
对“争”的反思198
礼乐: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204.
表达篇 

**章 简约化:既重视文字。又轻视文字215
中国哲学崇尚简约215
中国哲学崇尚简约的原因221

第二章 模糊化:既认可形式逻辑,又贬抑形式逻辑225
中国哲学作品普遍忽视逻辑性225
中国哲学对形式逻辑的扬弃229

第三章 形象化:借助文学。建构人学233
中国哲学的诗魂(上)233
中国哲学的诗魂(中)238
中国哲学的诗魂(下)244
中国哲学中的“象”250

第四章 经学传统:“我注六经.六经注我”253
经学传统的形成253
从儒学到经学255
道、佛经典体260
经学传统的过与功263

人与和:重新认识中国哲学(2007/4) 节选

该书通过大量权威史料,用通俗和饶有趣味的叙述风格论证了中国哲学的人本特质(“道者,人之道”),同时详细揭示了中国哲学以“和”为善的方法论特色(“阴阳之道”实质是和谐之道)。
作者站在全球化立场,对比中西文化根本差异,用平等的眼光审视中西传统哲学,在资料取舍上排除了主观化选择,进而综合概括他们的方法论原则及表述风格,真正突出了国学那些灵魂性的东西,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颇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人与和:重新认识中国哲学(2007/4) 相关资料

比如,中国最古老的经典著作——“五经”,就多是些口语化的作品。励谓《书经》(《尚书》),基本就是当时一些官方文件,那是些通报情况、整顿思想、统一行动,记人、记事、记言的文字,是必须明白如话的,写得艰深了不行。《诗经》竟有一半内容属民歌民谣,这个秘密经朱熹揭示后,至今已是中国古代文化史方面的常识。《诗》、《书》是古今公认的最重要的先秦经典,则先秦典籍的通俗化,由此可见一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老子之道(2008/4)     下一篇: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