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智慧论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审美智慧论

审美智慧论

作者:郭昭第 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010073958

定价:35.0

出版时间:2008-11-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如果人们只能将美学归属于某一学科领域的话,那么只能将它归属于哲学。人们似乎也更愿意将美学归属于哲学。这并不是说美学本身就一定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哲学可能具有更加广泛的普适性,以及普遍性和包容性。美学的这一学科属性,不仅决定了它应该是真正的**哲学,而且应该是真正的**智慧。但美学要真正成为**智慧,显然还有很多的路需要走。
  三、美学的学科趋势
假如人们能够充分地发掘中国美学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用与兼爱同施,与天地合德,与大道同行,促进人与宇宙的交相和谐、共同创进、生生不息、止于至善的观念来审视和展望美学的前景与功能,也许会发现美学将真正如李泽厚所说,成为**哲学,真正成为人类走向诗意栖居的希望之舟。近年来美学发展的某些趋势尤其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是身体美学(包括养生美学)的自觉与享乐主义危险。身体美学几乎是传统美学发展的一个盲点。尼采、维特根斯坦、梅洛·庞蒂对于身体及其感受的强调使其逐渐拥有了至关重要的美学地位,甚至成为20世纪以来美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据说,身体美学的出现可以有效超越传统美学尤其是艺术美学的学科界域,能够帮助人们改善关于身体感受的认识,形成更多关于身体的知识,尤其能够提高身体器官的效能,甚至德行品质。其中养生美学的出现和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显然是因为能够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和审美情趣。但是这种张扬身体,将身体视为衡量和判断事物的标准,并且使其占据美学重要地位的发展趋势,也同样可能助长围绕身体而形成的享乐主义趋势,以及审美的浅表化与庸俗化倾向。
二是实践美学的反思与现世主义。实践美学(包括艺术美学、伦理美学、政治美学)应该对传统美学进行深刻反思,应该超越艺术和哲学问题,关注现世,关注日常生活,强调审美的行为化倾向。这确实会形成对于人类个体乃至集体行为的张扬倾向,将使曾经被束之高阁的理论美学日益贴近日常生活,日益走向普通百姓,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美学作为思辨哲学与现代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的窘境。但是这种美学如果仍然强调所谓以人为本,而不大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继续助长人类自尊的盲目膨胀,以及在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普及化过程中导致审美的过分泛滥和过度追求时尚的缺憾。因为普遍存在的审美将可能由于丧失特性而堕落为漂亮,甚至会显得毫无意义,导致审美的疲劳、厌倦、冷漠、焦虑、恐惧,以及可能产生的逃避乃至抗拒倾向,如对于过分装饰的厌倦*终将可能形成返璞归真的审美倾向。
三是生态美学(包括自然美学、环境美学、生命美学)的复兴与复古主义。生态美学的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长期以来变本加厉地开发利用甚至掠夺自然的结果。人类盲目自尊的直接后果是丧失了对自然的依赖,并总是遭到自然的报复。于是尊重自然以及环境本身存在的独立价值,*大限度地尊重自然界一切有机物甚至无机物,并且将其一并作为生命存在物而平等看待,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是这种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典美学的一种复兴。因为在美学没有成为独立学科之前,它本身就混同于其他文化载体之中。那时候,虽然程度有所不同,但包括古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似乎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的重视。尤其是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万物有灵论似乎更加集中地体现了这种普遍生命意识。尽管西方人类学家总是将其看做原始思维或者野性思维,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对宇宙万物的普遍尊重意识,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难能可贵的。这当然可以看成是人类生产力比较低下、对自然缺乏必要驾驭和征服能力的表现,但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事物,并将其作为普遍的生命存在物来平等看待,绝不是要人们相信万物有灵论,重新进入原始神秘主义时代。这些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一定范围宗教意识的死灰复燃,以泛神论为特征的迷信思想也开始出现,甚至也可能出现以生态美学或者别的什么科学作为包装的复古主义倾向。这是应该警惕的。
  第二节 美学的意义
  一、美学的学科品质与人的优良品质的形成
社会劳动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终导致了学科化、专业化。但是无论劳动分工,还是学科化与专业化,只是人们限于精力迫不得已采取的一种简易便捷地获得一定劳动成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选择使投机取巧的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终导致了人类的严重片面化与单向度化。这种后果的恶劣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思考的中心问题之一,如卢卡奇和马尔库塞就有非常深刻的阐述。即使对于人文科学而言仍然存在类似问题,如文学空灵而肤浅、史学充实而刻板、哲学深沉而空洞,所有这些同样会导致相应专业人们的片面而畸形地发展。相形之下,只有经过改造,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核心问题,系统阐发人类在自我、社会和自然方面的生命智慧的美学,才可能兼备文史哲之优势,而力避三者之缺憾。美学兼顾文学、史学和哲学的属性决定了学习美学可以兼容众家之所长,避免众家之所短,乃至形成良好性格品质。
文学之空灵:虽然美学并不以专门的文艺研究作为终极目的,而且以文艺作为终极目的的美学只能体现人类自尊盲目膨胀的结果,只能导致狭隘与衰败的危机。但美学研究毕竟是不能离开文艺的,而且文艺的创作起源于空灵的美感,美感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心无挂碍的静观,如宗白华认为:“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同时,文艺也成功于空灵的境界,艺术的*高境界不是对生活细节的真实描写,这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成功之处;艺术的*高境界也是其失败之处,也不是对自我情感的生动宣泄,这是浪漫主义的成功,也是其失败的根源;所谓的艺术的*高境界是宇宙生命的空灵感悟,如王夫之所谓:“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这种境界是陶渊明、王维、苏轼诗歌意境的体现,也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追求。
史学之充实:虽然历史学家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资料所造成的观念的影响而进行叙事,并在此基础上超越具体的历史阶段,探讨人类世界的普遍历史,但毕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充分的历史资料,而不是主观想象与臆测。尽可能占有充分而真实的历史资料、探索真实的普遍历史是史学的**要务,这是其充实之体现。美学对美学史上多种审美观念的认识、梳理与评价,同样能够体现历史的充实品质,并且与历史著作一样,“不但可使我们多闻博识,并且可以给予我们深刻和纯真的乐趣”。同时美学还得在人类历史之外,探讨真实宇宙的普遍审美历史。中国古代所谓“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不仅是一种历史精神,其实也是一种美学精神。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美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老子的帮助     下一篇:修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