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作者:(春秋)孙武,(明)刘基著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67725379

定价:28.0

出版时间:2015-02-01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马燧袭魏州
李想雪夜袭蔡州
欲擒故纵
五代
刘祁兵败晋阳城
李嗣源救幽州
晋梁交兵胡柳陂
李存勖救杨刘
唐梁郓州大决战
孟知祥挫董璋
后晋阳城破契丹
后汉定魏州
后周北汉高平之战
宋朝
韩世忠反间袭金兵
宋军顺昌大捷
岳飞大败金兀术
赵葵诱袭李全
元朝
忽必烈疑退纳颜
朱元璋计胜托克托
陈友谅建康折兵
明朝
沐英长途袭云南
戚继光牛田歼倭寇
李闯王攻克洛阳
李闯王朱仙镇会战
李闯王汝州歼灭战
清朝
李定国桂林奏捷
李定国衡州伏击战
郑成功光复台湾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林则徐抗英
三元里抗英
太平军湖口大捷
太平军天京破围战
陈玉成三河告捷
冯婉贞勇挫英法军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节选

  《国民阅读经典: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军事名言,不仅揭示了战争指导者对彼己情况的了解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指明了在了解彼己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双方行动的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确定自己的作战行动,以战胜敌人。这就把“知”与“战”,把“胜可知”与“胜可为”结合了起来,把认识和运用规律结合了起来。这是孙武对我国军事思想的一大贡献。  孙武揭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普遍军事规律时,还对“知”与“战”的关系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如他把了解敌情提到“三军之所恃而动”的重要地位,用专篇论述了使用间谍掌握敌国情况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作战行动中侦察判断敌情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在各种敌情、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动的原则等。  在知己方面,提出了“上下同欲”、“识众寡之用”、“以虞待不虞”、“知吾卒之可以击”与“不可以击”等。他要求将帅考虑问题要“杂于利害”,见利思害,居害见利,力求全面,同时,要“因利而制权”,把握有利战机,正确确定自己的行动方针。  孙武运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普遍军事规律,在了解当时各诸侯国情况的基础上,从战争经验中总结出了若干有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如“先胜而后求战”、“示形”、“动敌”、“我专而敌分”、“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等。  “先胜而后求战”,就是在了解彼己强弱胜负之情的基础上,有充分的应敌准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有把握取胜而后求战。反对那种既不做周密考虑和准备而又盲目轻敌的“先战而后求胜”的错误做法。这一思想,是稳妥而积极的。  “示形”、“动敌”,就是用“示形”的方法,用“诡道”诱骗和调动敌人;同时,注意不为敌人所调动,即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使作战的自由权稳操于自己手中,迫敌处处陷入被动,以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这一原则,是有其重要价值的。  “我专而敌分”,就是作战中要造成“以镒称铢”、“以破投卵”的兵力优势,使“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从而达到“以十攻其一”、“以众击寡”的目的。孙武这个“我专而敌分”的原则,为历来军事家所赞赏,曾给予很高评价。  “避实而击虚”,就是从了解、分析敌我情况中,找出敌人的虚实所在,避开敌人力量坚实之处,打击其虚弱之点,“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达到“攻而必取”的目的。  “因敌而制胜”,就是要求随时随地了解变化不定的敌我双方情况,并针对当前的敌情,灵活地变换自己的战法,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一原则,反映了孙武主张战争指导上的灵活性,反对一成不变的机械观点。这种思想,在《孙子》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例如,它强调要根据不同敌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如“利而诱之,乱而取之”之类,根据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战法,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另外还要求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采取不同的行动方针,这在《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中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九变篇》中所提到的“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则包含着更大的灵活性,要求将帅要懂得临机处置的重要。总之,孙武认为,战争中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必须在作战指导上做到“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充分发挥将帅的指导能力,灵活机动地战胜敌人。  三、反映了较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 《孙子》之所以能够提出若干较精辟的军事理论原则,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原因的。从《孙子》十三篇中不难看出,孙武在论述兵法的过程中,反映出不少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如他在分析研究战争、判断战争胜负可能性时,能够从一些客观条件人手,并较充分地估计到战争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关系。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对于“道”和“天”的解释是朴素唯物论的。《孙子》中的“道”,不是虚无不可捉摸的超时空的东西,而是指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等客观实际。《孙子》中的“天”,不是什么神物,而是“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现象。他还认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这充分表明,孙武对于了解敌情,既不信鬼神和“天命”,也不用历史事件去类比和推论,而是从真正了解敌情的人取得。他直观地看到了关于敌我、攻守、胜败、虚实、奇正等一系列对立现象,并要求人们在战争活动中要注意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情况。如了解情况时要“知彼知己”,考虑问题时要“杂于利害”;军争时要估计到“利”与“危”,等等。  ……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政治军事 军事 军事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