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

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

作者:师晓霞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11500229

定价:25.0

出版时间:2010-05-01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 本书特色

《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本文试图借鉴各家之说,采用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全面、系统解读取得执政地位以后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变化,分析这对关系在中国社会政治形态乃至未来中国政治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 目录

前言
**章 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回顾、主要模式及变化趋势
 **节 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政党与社会关系的主要模式
 第三节 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对策及其未来趋势
  一、政党与社会关系变化及其成因
  二、主流政党重塑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对策
  三、政党与社会关系的未来发展
第二章 传统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与社会的关系(1)
 **节 “政党主宰”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形成的客观背景条件
  一、经济——工业化资源不足
  二、政治——公共权威衰败
  三、社会——“一盘散沙”,低度组织化
  四、历史文化传统——政治权力与社会力量各有其领域和边界的意识不强
 第二节 “政党主宰”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形成的主观因素
  一、意识形态
  二、治国方略
  三、组织能量
 第三节 “政党主宰”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雏形阶段
  二、成型阶段
  三、巩固、发展和调整阶段
第三章 传统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与社会的关系(2)
 **节 “政党主宰”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政党社会一体化
  二、政党权力化
  三、社会组织化
  四、社会政治化
  五、政党与社会关系行政化
 第二节 “政党主宰”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历史作用
  一、经济发展
  二、政治稳定
  三、社会整合
 第三节 “政党主宰”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弊端
  一、经济规律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二、社会自主功能丧失,社会生态破坏
  三、权力高度集中,政党功能紊乱,政党政治影响力衰竭
 第四节 大饥荒、文化大革命灾难成因分析——政党与社会关系的角度
  一、三年大饥荒
  二、文化大革命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与社会的关系(1)
 **节 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由“政党主宰”向“政党领导”转型的背景
  一、经济背景
  二、社会背景
  三、政治背景
 第二节 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由“政党主宰向“政党领导”转型的过程
  一、旧体制退出阶段(1978-1987,即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三大)
  二、新体制探索、调整和重新定位阶段(1987-1997,即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期间)
  三、新体制制度创新阶段(1997-2007,即党的十五大至十七大)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与社会的关系(2)
 **节 “政党领导”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的特征
  一、回归政治
  二、“去行政化”
  三、回应性
  四、法治化
 第二节 完善“政党领导”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相关的几个重要的制度安排
  一、选举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三、党内民主制度
结束语: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关系的未来趋势展望
 一、“政党主导”的基本特征不会改变
 二、一党领导下多元利益表达和综合机制趋于成熟
 三、制约监督执政党的体制内、体制外渠道良性互动
 四、执政党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的机制趋于完善
 五、政党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 节选

《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主要内容简介:法定一党长期执政的国家,几乎被排除在政党政治之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党长期执政的国家并没有像西方学者所预言的那样效能低下甚至短命,相反却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很高的政治效能。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和发展就足以说明。

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 相关资料

除了西方学者提到的理想、组织等要素之外,必须强调“谋求控制政权”是政党最本质的要素。把握这个要素,可以概括世界当今存在的大多数政党组织,也可以将政党与利益集团等组织区分开。利益集团谋求影响政策而不是控制政权,如果利益集团图谋控制政权那就完全可以以政党称之了。而且,必须注意的是,政党的阶级属性,谋求控制政权的实质是一个阶级掌握国家机器而统治其它阶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充分揭示了政党的阶级属性。“社会”的定义也很多,为研究之便,我们选择政治学研究领域中的相关定义。社会是“指一个特定的民族国家范围内除国家机构与制度(组织与安排)之外的个人、他们之间的群体以及这些构成体之间的联系的总和”。”这个定义的要点是“国家机构与制度(组织与安排)之外”,换言之,即国家强制力控制之外的非政治领域。在近现代政治学语境当中,人们总是将社会当作与国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来使用,也称为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公民社会就是指近代工业资本主义社会里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和伦理秩序,也就是当代社会中的非政治领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政治领域与非政治领域并不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区隔,而是人们整体生活的不同侧面。个人作为国家成员与社会成员身份也并不排斥,是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政治军事 政治 党政读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