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科学:2009/1(总第17期)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际政治科学:2009/1(总第17期)

国际政治科学:2009/1(总第17期)

作者:阎学通主编

开 本:16

书号ISBN:9787501233021

定价:15.0

出版时间:2009-04-01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国际政治科学:2009/1(总第17期) 本书特色

《国际政治科学(总第17期)》的关键词是“上海合作组织”、“多边主义”、“中国外交”和”“地区合作”。

国际政治科学:2009/1(总第17期)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及其动因、印尼军人与对外冲突(1945~1965)、三大主义式论文可以休矣——论国际关系理论的运用与综合等。

国际政治科学:2009/1(总第17期) 目录

作者简介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及其动因印尼军人与对外冲突(1945-1965)《吕氏春秋》的国家间政治思想学术争鸣三大主义式论文可以休矣——论国际关系理论的运用与综合春秋时期的国家间干涉及其合法性——与陈琪、黄字兴商榷干涉的概念及其合法性分析——对王日华博士的回应注释体例

国际政治科学:2009/1(总第17期) 节选

《国际政治科学(总第17期)》研究的问题是,从1989年中苏边界谈判开始的上海五国为什么会转变为一个全面安全合作组织?本文把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信任、主导国和共同安全利益三个动因以解释这种合作发展进程。在边界谈判时期,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哈、吉、塔形成重要互信。这两种信任关系成为以后产生中俄合作以及使中亚国家加入中俄主导的安全合作组织的基础。中俄逐渐建立的信任关系催生了合作产生的第二个动因,即中俄主导。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变得明显,上海五国提出多边合作并发展成安全会议机制。从1998年至2001年,共同和互补的安全利益更加深化,从而推动上海五国提升为上海合作组织。

国际政治科学:2009/1(总第17期) 相关资料

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及其动因内容提要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从1989年中苏边界谈判开始的上海五国为什么会转变为一个全面安全合作组织?本文把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信任、主导国和共同安全利益三个动因以解释这种合作发展进程。在边界谈判时期,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哈、吉、塔形成重要互信。这两种信任关系成为以后产生中俄合作以及使中亚国家加入中俄主导的安全合作组织的基础。中俄逐渐建立的信任关系催生了合作产生的第二个动因,即中俄主导。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变得明显,上海五国提出多边合作并发展成安全会议机制。从1998年至2001年,共同和互补的安全利益更加深化,从而推动上海五国提升为上海合作组织。关键词 上海合作组织 多边主义 中国外交 地区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是由中国倡导建立的、以全面多边合作为最大特点的地区组织。该组织的形成,经历了中国同前苏联接壤地区的边界谈判、“上海五国”元首会议等过渡阶段。1991年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脱离苏联,成为独立的国家。由于新独立的哈、吉、塔等国都与中国接壤,为了彻底解决边界问题,中国须与新生的中亚三国持续进行谈判与合作。从而,中苏两国进行的边界谈判自然变成以中国为一方,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为另一方的双边谈判。此时,各国所关注的唯一问题是,五国明确各自所接壤的边界线,以解决边界地区的安全问题。五国就边界问题的双边合作得到了加深,到1996、1997年大体上都对领土边界问题达成了一致。从1996年开始,中、俄、哈、吉、塔五国每年举行“上海五国”元首会议。值得注意的是,在1996、1997年召开的“上海五国”峰会是从1989年开始的解决领土边界问题谈判的延续。然而,1998年在阿拉木图召开的第三届“上海五国”峰会上,“上海五国”提出了新的议题,从过去就边界地区的军事谈判变成以维护地区安全为主的多边安全合作。具体地说,打击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成为五国合作的主要议题。换言之,1998年举办的第三届“上海五国”峰会萌生了有关多边合作的可能性,并最终推动产生了“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地区性合作组织。后来,“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提升为五国间多层次、多领域的多边合作体制——“上海合作组织”。这意味着,它从一开始较为松散的单项安全会议机制逐渐制度化,并转变为一个积极的全面合作组织。一、问题的提出因而

国际政治科学:2009/1(总第17期) 作者简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政治军事 政治 世界政治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战争史笔记     下一篇:放开与国家战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