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新观察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改革新观察

改革新观察

作者:陈学工 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1185887

定价:29.0

出版时间:2008-11-01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首都高等院校1977届新生入学。这批新生,是我国粉碎了“四人帮”、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后的**批大学生。(新华社记者李基禄摄,新华社1978年3月14日播发)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虽然有所调整,如注意吸收工农子弟、考察学生的政治思想表现等,但基本的做法依然是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文革”时认为这样做“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必须彻底改革。于是,从1966年起,高校停止按计划招生达6年之久(停招研究生更长达12年)。从1972年起,大部分高校才恢复招生,但招收的是“工农兵学员”。其特点,一是停止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而是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和知识青年;二是入学考试被废除了,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为“走后门”提供条件,造成招生的不公平。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与王震等人谈话时,就提出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把优秀人才集中到重点中学和大学,这可视为对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首次表态。8月4日,教育部向国务院报送的《关于1977年招生工作的意见》,仍基本沿用“文革”的招生办法,只多了一条“试招应届高中毕业生4000至10000人直接上大学”,对文化考试要求也不严格。邓小平对此不满意,8月8日他在一个座谈会上说,高等院校“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教育部据此重新制定出1977年高校招生办法,决定恢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凡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符合条件的工人、农民等,都可自愿报名。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这个办法。原应在第三季度进行的考试推迟到第四季度,全国共有570万名青年参加考试,被录取的大专生共27.3万,新生推迟至1978年2月前后入学。
  短短几个月,千百万人期盼的大学招生,就从设想变成现实,极大地调动了青年的学习积极性,社会上出现了多年难得一见的读书热。这一事件,充分印证了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做事,体现出他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负责的巨大魄力,也说明了他“一刻也不能耽搁”的办事效率。恢复高考及随后(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论断,犹如春雷鸣响,振聋发聩,极大地鼓舞了知识分子的热情,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开始在全社会形成。
  2.真理标准讨论打开思想解放闸门
  然而,科教战线出现的新鲜事,只不过是雪压大地初绽的一两朵春蕾。
  各行各业都需要拨乱反正,但人们的思想却被“左”的绳索五花大绑着。思路决定出路,思想不先转弯,绳索不松开。行动就不可能转变。而*大的绳索,不是别的,就是僵化的“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要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都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两个凡是”打着毛主席的旗号,其实恰恰违背了毛泽东思想。因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而它从根本上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它没有区分毛主席的只言片语、个别结论与他的思想体系、精神实质,尤其把毛主席晚年错误的东西,当做金科玉律继承下来,不折不扣地执行,不能越雷池一步。1977年8月召开党的十一大,虽然宣告“文革”已经结束,但同时又提出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继续沿着“左”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前进。
  为了突破“左”的思想禁锢,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并推动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判断一个事物是对是错,检验的标准只能是客观的,以社会实践的结果为准,而不能是主观的,以本本或某个领袖的结论为准。这个问题,本来属于*基本的常识,是马克思主义的ABC,然而,由于多年思想的混乱,实事求是原则被抛弃,个人迷信盛行,教条主义当道,以致连这样的常识问题也要重新讨论一番,并引起政治思想上的激烈争论。这个讨论,以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为开端,前后经历了几个月时间。争论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的交锋。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大讨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终于取得初步胜利,人们的思想开始从左倾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绝大多数人对真理标准讨论给予支持,坚持“两个凡是”的同志对自己的错误作了公开检查。
  在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邓小平在报告中对大讨论作了总结,给予其高度的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3页)。并说了这么一段精辟隽永的话:“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同上)这次全会,从根本上冲破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全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出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开始全面纠正“文革”及以前的左倾错误,包括对冤假错案的纠正。一场波澜壮阔的、对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影响深远的新革命,从此真正拉开了序幕。
  第二节 总设计师的改革蓝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事实上就已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作为长期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的领导者、决策者,邓小平不仅亲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真切地看到整个过程的经验与教训,而且不停地在脑子里思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加快发展经济,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等问题,思路渐渐清晰起来,一个宏伟的蓝图渐渐地了然于胸。
  ……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政治军事 政治 中国政治

在线阅读

上一篇: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     下一篇:晚清政治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