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世风四讲

首页 > 图书 > 生活类图书/2020-06-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食道世风四讲

食道世风四讲

作者:李宝臣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59431820

定价:48.0

出版时间:2019-11-01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


人们渴求美食美味,常常越出品尝本身,而更在意附于佳肴之上的名人、权势、财富等社会价值。因之,愈是扯上帝后、权贵、名人的复杂稀奇的美食解读,愈能欺世蒙人。就此准备了三个例证,逐一讲述。
…………
举证二:茄鲞
《红楼梦》大家都读过,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又作“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讲刘姥姥在大观园家宴上吃了一道叫“茄鲞”的菜,大为赞许:
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剥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俞平伯认为“茄鲞”只不过是曹氏开的一个美食玩笑,他曾经讲过:“小说上的食品不必真能吃,针线也不必真做,亦只点缀家常,捃摭豪华耳。”受此说启发,在此添些佐料,铺开讲讲“茄鲞”为什么是个玩笑。
首先,看其制法。中国饮食之道,历来讲究一菜一味。尝尽百味而非百味一尝。相比之下,成熟的什锦类菜品比较少,也难成为宴席上佳品。茄鲞用料过于复杂,以至分不清什么是主料什么是配料,这不符合国人美食追求与美食品尝的习惯。
袁枚《随园食单•变换须知》讲:“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犹如圣人设教,因才乐育,不拘一律。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见俗厨,动以鸡、鸭、猪、鹅,一汤同滚,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蜡。吾恐鸡、猪、鹅、鸭有灵,必到枉死城中告状矣。善治菜者,须多设锅、灶、盂、钵之类,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应接不暇,自觉心花顿开。”鸡脯肉、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等配料与茄子的口感硬度相差甚远。
诸位也许有这样的烹饪经验:炸制食品,除非为了追求嫩白效果而使用动物油之外,一定要用植物油。动物油炸制食品的颜色永远是淡白的,而且表皮不如植物油炸的那样牢固焦脆。四五月的鲜嫩茄子切成碎丁,经过鸡油炸,表皮本来不牢,再经鸡汤慢火煨干,再用香油收汤,糟油搅拌,估计茄丁早已变成茄泥了。鲜嫩茄子实在禁不住长时间烹制与反复翻炒,况且还是碎丁,在配置干果的坚硬环境中,茄丁怎能保持身形完整?
凡是名菜,主、配料混搭一定分明得当。中国的菜品烹制,历来讲究软硬搭配适中。菜名决定菜品的主要内容,既谓之茄鲞,而茄子并未当家,倒变成了大杂烩中的一味辅料,可以想见,在入口之前,茄丁差不多已是混在干果、鸡丁之中的茄泥,不是筷子轻易就能夹起的。
“香油收汤,糟油搅拌”。香油大家都知道,是芝麻油,而糟油知道的人相对少些。糟油至少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清顾仲《养小录》所记,用香糟十斤、香油五斤、盐二斤半、花椒一两拌匀,然后把四样混合物料倒入缸里,大缸底下放一个瓶子,瓶口蒙上纱布。放置九个月到一年,渗进瓶子里的油汁就是糟油。
另一种是用甜糟加上酒曲、酱油以及香料,封到一个坛子里头。封存大约也需九个月到一年,到时将清汤滗出。乾隆以后太仓糟油比较有名,《太仓州志》谓之“色味佳胜,他邑所无”。至于王熙凤所说的糟油是哪一种,则不得而知。
其次,看其存放。茄鲞集中大量制作,分期食用,明显存在着食品保质问题。在物流与食品保鲜技术贫乏的时代,罕见鲜活食材异地交流和反季节蔬菜。在北方,鲜嫩茄子上市时是夏初,天气已热,再用瓷罐密封保存,恐不能长久。况且开封后不是一次用完,而是随吃随取出一些,与炒鸡瓜子相拌。其中干果倒还罢了,香干、鸡肉与茄丁无论如何也难保不腐败变质。
追溯先民饮食习惯,由于受到保鲜保质技术制约,只在冬季过年前夕才集中制作大量荤素熟食,其余三季鲜见集中制作。曹氏故意将冬令菜肴移植到初夏,季节之间的巨大反差,恰恰留下了破解迷雾的玄机。
何为鸡瓜子?这些年也参加过一些烹饪方面的会议,说到鸡瓜子,有田鸡腿之说,亦有鸡腱子肉之说。我非厨行中人,也不做中国饮食烹饪史研究,只不过有些好吃而已。我常想,茄鲞既然是曹雪芹的创作,那么一定要了解当时的饮食文化背景,谈吃喝一定要结合当时人的生活情趣与生活习惯。如果脱离了小说创作的时代、地域场景,则变成纯粹的“物种之争”。倘若对历史上曾经流行的菜肴和旗人的饮食习惯有所了解,就很容易知道炒鸡瓜子是野鸡丁炒酱瓜,又称山鸡炒酱瓜。炒鸡瓜子是一种北京旗人喜爱的冬令佳肴。比如说快过年了,旗人家庭预备的过年菜品,基本上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芥末堆、鸡鱼冻、豆酱等,其中有一项是必备的,就是山鸡炒酱瓜。这些预制的小菜大都储存于坛罐之中,以备正月节日期间食用。
“瓜”有两重含义,一是指酱瓜,二是指去皮骨撕下的野鸡肉形似瓜条。山鸡系指产自东北的野鸡,满洲人迁居北京后,野鸡不大好找了,渐渐地改用里脊肉替代,或里脊丝炒酱瓜丝或里脊丁炒酱瓜丁,很少见用鸡肉炒制。讲究的酱瓜一定要选用六必居的,上乘的是大兴产的“五道眉”,瓜短粗、身有五棱;稍差的用大兴产的“八道棱”,瓜个头较大。两者相比,“八道棱”做出的酱瓜不如“五道眉”的脆。为什么要在年前把这些菜都做好?我们中国过年的传统禁忌是初一到初五之间不动刀,以免伤害祥和,因之,主食也好,副食也好,都要在年前预备好。来了客人留饭,将预备的芥末堆也好、豆酱也好、炒酱瓜也好一并上桌,先喝酒。然后热炖肉之类的肉食,以及馒头豆包之类的主食,酒后吃饭,主客尽欢。所以谈先民饮食,还是要了解当时人的习惯。《红楼梦》描写的贾府,生活习俗基本上是旗人的,仅从人物称谓上就足以展现旗人风范。比如宁府的贾珍不称贾大爷,而称珍大爷;王熙凤乃贾琏之妻,不称贾二奶奶,而称琏二奶奶,这是典型的旗人略姓以名行世的称谓习惯。至于饮食方面的描写,亦显露旗人偏好,譬如烧鹿肉。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美食 饮食文化

在线阅读

上一篇:我喜欢的化妆书-第二版     下一篇:福建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