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扎

首页 > 图书 > 生活类图书/2020-06-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纸扎

纸扎

作者:刘魁立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8748528

定价:25.0

出版时间:2014-12-01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纸扎 内容简介

  纸扎,又称扎纸、糊纸、纸活儿、扎纸活儿……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是一门老手艺。这门技艺十分复杂,包括打骨架、做头、上头、穿衣、戴帽等一系列烦琐的步骤,整个扎制过程涉及雕塑、剪纸、彩绘、建筑、中国画、草编等多门技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纸扎》介绍了国内有关纸扎工艺研究方面的几位知名的美术家、学者、手工艺人,并引用了他们的一些作品及图书、图例。这些美术家、学者及手工艺人有闫俊海、闫秋芬、潘鲁生、王连海、蔡冬枝、胡汉珍、黄清泉等人。

纸扎 目录

**章 纸扎的内涵与民俗意义
何为纸扎
纸扎与丧葬民俗
纸扎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 纸扎的由来与嬗变
纸扎的历史由来
纸扎实体的嬗变
纸扎与宗教

第三章 纸扎的品类与发展
神佛类纸扎
人物类纸扎
生活类纸扎
动物类、建筑类纸扎

第四章 纸扎的地域分布
湖南临澧乡土纸扎
河北磁县阎氏纸扎
浙江温州会“动”的纸扎
山西岚县特色纸扎
山东曹县戏文纸扎
福建莆田黄氏纸扎

第五章 纸扎的工艺制作
神佛、人物类纸扎扎制工艺
建筑类纸扎扎制工艺
其他类纸扎扎制工艺

第六章 纸扎业的行俗行趣
敬拜祖师爷
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授艺严谨行话连篇

第七章 纸扎的审美趣味
纯朴与真诚
阳刚与阴柔
夸张与写实
浓郁与强烈
参考书目

纸扎 节选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纸扎》:  一带更是以戏曲纸扎闻名全国。这与当地百姓对戏剧的热爱与痴迷有着直接的关系,乃至于丧葬之中,也要扎制出系列的戏曲曲目陪伴亡人。山东戏曲罩人风俗由来已久,明清时期已很兴盛,直至民国,至今仍有此风留存。而且山东戏曲罩人形象生动,从五官到服饰皆富于变化,兼整体性与细腻性、写实性于一身,既实用又美观,制作精致,色彩亮丽,表现了准确、生动的人物外在特征与内在性格特点。福建地区的纸扎罩人具有明显的沿海特征,服饰是当地的沿海装束,擅长用蓝色,人物通常头戴斗笠,光着脚,形象好似当地渔夫,体现出了独特的沿海风情。这些纸扎罩人以表现整体效果为主,形象概括,细节不多,但表情丰富,不失神采。扎制比例上有大有小,大的高达60厘米,小的不到10厘米。头部用泥胎塑造而成,躯干部位用纸筏做骨架,外表糊以纸或者是丝绸,局部加以点染彩绘。这与山东曹县戏曲纸扎的扎制方法相似,但不及曹县纸扎人物的精致、华丽。  民间丧葬习俗中*为常见的纸扎罩人就是金童玉女,有的地方称“童男童女”。从古至今,金童玉女作为丧俗纸扎普遍流行于大江南北,以中原、西北、东北等地*为突出,在河北、陕西、福建、广东、台湾一带也很流行。一般多为男童持幡,女童提炉,分别站立在棺材的两侧,纸幡上分别写着“金童前引路,玉女送西天”的字迹,有接引亡灵到西方极乐或升人天界的意味。据考究,“金童玉女”一词来源于道教。《辞源》对“金童玉女”的解释是:“道家谓供仙人役使的童男童女。”瞳口按道教的说法,凡神仙所居洞天福地,皆有金童玉女伺候左右。道教的玉皇大殿、三清殿等神殿中神像的旁侧,常塑有金童玉女。  关于金童玉女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这样的:  据道教经典记载,金童、玉女本是真武大帝身旁的两名侍童,负责给真武大帝捧册记录三界中的善恶功过。由于天长日久地接触人间之事,金童不免受到了男女婚姻等事的诱惑,在与玉女的接触中,言谈出现了不当的情况。随之,真武大帝察觉了金童的变化,便将金童玉女两个小神贬到了凡间。到了凡间后,二人并无联系。金童在洛阳街头给人算命,成了一名算命先生。他算命算得很准,许多人都到他这儿占卜。  ……

纸扎 作者简介

  刘魁立,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路春娇,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民俗学、美术学,现为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    张旭,毕业于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群众文化》、《文化月刊》主编,现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纸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家居/休闲游戏 手工DIY

在线阅读

上一篇:猫咪博物馆     下一篇:1883-1971-香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