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养人生近养病
远养人生近养病作者:尤乘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5952639 定价:38.0 出版时间:2010-10-01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
远养人生近养病 本书特色
主要着眼于中医养生,针对养生相关方面,介绍具体的养生方法如四季养生法、养生导引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远养人生近养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通俗有趣的养生读物,根据清代养生名家尤乘所撰写的养生典籍《寿世青编》,经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专业人员细心翻译、补充,结合现代社会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编写而成。
远养人生近养病 目录
上卷 远养人生——勿药须知一 不用药的防病智慧
二 调养身心的养生法则
(一)疗心法言
(二)林鉴堂安心诗(译文)
(三)养心说
(四)养肝说
(五)养脾说
(六)养肺说
(七)养肾说
三 饮食起居的养生宜忌
(一)斋说
(二)食忌说
(三)食饮以宜
(四)居室安处论
远养人生近养病 节选
《远养人生近养病:图解寿世青编》是一本通俗有趣的养生读物,根据清代养生名家尤乘所撰写的养生典籍《寿世青编》,经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专业人员细心翻译、补充,结合现代社会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编写而成。
远养人生近养病 相关资料
二、调养身心的养生法则 (一)疗心法言《素问?天真论》说:性情恬淡,真气跟随自身,真气固守,哪里还会生病?老子说:人们常认为人的一生以一百年为极限,如果生活有节制并小心养护身体可以活到千岁,就好像蜡炬的灯芯有大的也有小的,灯芯的大小决定蜡炬燃烧的时间。别人大声说话我低声细语;别人多担心烦忧而我善忘少忧;别人对什么事都反应过激,而我从不发怒;凡事淡然处之,无为而治,精气神自会充盈,这就是长寿的秘诀。刘河间说:形体是生命的载体,气是生命的根本,精神是生命的创造者;形体用气来充盈,气损耗了,身体就会生病;精神依附了,气就能建立。气聚合则精神在。养生之人,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调和于修身养性的规律。保持精气的充盈就能使精神爽利;身体气机统一协调,以元神为主导,以精气为辅助,神气合一就可以长寿。他又说:养生的方法,以形体、精气的安定为重,安定了则一切都有条理而不会混乱;精神以保养为重,保养好了,精神有了约束就不会损耗。所以,保养养生的道理,都离不开形体、真气、精神、元神的保养。达摩祖师说:心境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稳定的情绪;元神不随意流散,固守在体内、呼吸中;精神不被外面的事打扰,可避免劳损。大家都知道,心为气之主,气为形之根,形者气之宅,精神饱满,身体健康,相应的就能使人安身立命。若人的其中一个方面缺失了,就不合乎养生的规律,怎能长久的活在人间呢?老子说:不看那些令人产生欲望的东西,就能使人的心安定。《直指》说:“清”就是要使心源澄清;“静”就要使自身的气海平静。心源清了,外面的事就干扰不了你;性情安定了,那精神世界就一片澄明;气海不起波澜,邪恶的欲望就不会产生,精气完整身体就会壮实。《指归》说:让思想在太虚宁静中遨游,让心志集中于细微精妙的地方,把忧虑托付给无所求,最终归于“无为”的状态。这样做才能延年益寿,长久的与道德正义同在。《妙真经》说:人们常违背道义,并不是道义离开人们;人们常不注重养生来保持健康,并不是健康离开人们。因此,强调养生的人不要失去道义,守护道义的人小心不要失去健康、生命,使道与健康相互依存,相互保卫。《元道真经》说:对生命可满怀希望,对死亡也要敬畏。草木在大地扎根生长,没有泥土就会死亡;鱼鳖在水中生存,离开水就会死亡。所以,圣人们知道精、气、神的作用并将它们视为宝贝。《仙经》说:精、气、神是内在三宝,耳、眼、口是外在三宝。平常要使内在三宝不随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使外在三宝不受外界诱惑而被干扰。《仙经》又说:不要使我们的身体劳累,不要使我们的心动摇,把心归于平静,才能延年益寿。《定观经》说:只有静下心来,思想才能豁然开朗,不会反复思虑;心中旷然开朗了,自然没有阻塞。以前所造的罪孽每日都从心理排除,并且不造新的罪孽,身心没有什么牵绊阻碍自然会超脱尘世,摆脱病痛。又说:只消除让心躁动的因素,不排除使心境明朗的因素;只使心境空明,不使心顽固不冥。纯阳祖师说:老年人在一天之内,不论衣食住行,总之一切活动都要将心稳定得像泰山一样不动摇。严守身体四门:眼、耳、口、鼻。不要让体内邪气深陷入里,或外泄太多,这就是所谓“养寿”。谨记。《真人大计》说:大方悠闲地生活着的人长寿,吝啬劳碌的人易早逝,这就是放浪形骸的人和拘谨劳累的人寿命长短的不同。吃粗粮的人长寿,嗜吃肥美的人易早逝,这就是贪图享受的报应。安居乐业的人少疾病,居无定所的人多病患,这就是处理事务多或少导致的不同结果。所以,世俗的人喜欢追名逐利,得道之人视名利如粪土。《唐书》说:记东西太多会伤及心,言语太多会损耗气,心气在体内有损耗,形体和精神就会涣散。刚开始时不会觉察,时间久了危害就会显现了。《元始真经》说:大喜和大怒易损伤身体,悲伤和快乐易耗损精神。身体不健康就会危及生命,所以要保养身体以保全精气,保全精神使身体得以平安,气足则身体阴阳平衡,身体平安则精神安逸,这就是养生的要诀。《洞神经》说:养生是以“不损耗”来作为益寿延年的方法,而“不损耗”以适时进补来当作保养的方法。《天真论》说:在外不因事务操劳,在内没有思想忧虑,以宁静乐观为首要任务,以心情愉悦、知足为功业。形体没有缺陷,精神不会涣散。《庄子》说:懂得遵循养生规律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会因过分进补而伤身;即使贫贱也不因过分追求名利而使形体劳累。又说:我的生命有限,但智慧无穷尽。用有限的东西追求无穷无尽的东西,恐怕是难以实现的。作为智者也不会这样做。《秋声赋》说:担心自己能力不够,忧虑自己智力不足,怎么办呢?这些人为了彰显自己的智慧,将长满红彤彤树叶的树认为是枯木,将黑黝黝的东西认为是星星,这就是文人雅士的通病。又说:太多的忧虑会有损精神,太多的事务会使身体疲倦。心绪有波动,一定会使精神不定,所以常人才会有思虑过度导致的病痛,还会使年轻人急剧衰老,老年人身体状况急剧下滑。但反过来就是养生之道了。孙思邈说:思虑太多则精神涣散,想法太多则智力易受损,欲望太多则头脑混乱,繁事太多则易使身体劳损,说话太多则易气虚气短,嬉笑太多则易损害脏腑,忧虑太多则心神不定,玩乐太多则言语泛滥,欢喜太多则神志昏狂,恼怒太多则做事会没有规律和节制。《小有经》说:超过自己智力范围却要勉强去思考的话会伤神;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却要勉强去完成的话会伤身。忧虑太深而不去开解,喜乐太多而不去释放,这些都对身体有害。《淮南子》说:喜悦太过会使阳气下坠,愤怒之极会使阴气破败。所以君子懂得要控制自己的情感表达。《玄珠》说:起居没有规律,做事用力过度,会损伤经脉。伤害阳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胃经、肝胆经、膀胱经)则易衄(nǜ)血(知识链接:衄血:指鼻、牙龈、耳朵、舌头及皮肤等非外伤性出血的症状。),伤害阴经(肺经、心包经、心经、脾经、肝经、肾经)则易便血。《尚书》说:走路的时候不要说话,以免伤气。若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多,就适当的间断着来说。笑太多肾会发生偏移而使腰痛。《神仙传》说:养生之道,就是不损耗自身身体的东西而已。《素问》说: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操劳过度,才能神形兼备、颐养天年。《真训》说:眼睛是身体的明镜,耳朵是身体的窗口。照镜子次数太多眼睛易昏花,听得太多则听力会受损。面容是精神的舞台,头发是大脑是否灵活的体现。心绪悲伤则面容憔悴,大脑不灵活则头发没有光泽。精神是身体之神,智力是身体的宝物,操劳太多则精神涣散,钻营太多则智力易损。《妙真经》说:看太多东西,眼睛的光彩会消失;听太多杂音,耳朵的精气不能固守;心太博爱会导致心神不定;被利欲牵制太多则易受惊。《真诰》说:镜子用来照容貌,智慧用来反映内心,镜子明亮则尘垢不染,心智澄明则邪念不生。《阴符经》说:淫逸美色,就像能砍断骨头的锋利斧头。世俗的人不能拿着有灵性的蜡烛来照耀迷失的情操,不能手持慧剑来斩断爱欲,在生死的海洋中流浪,被情爱伤害了健康。《河图帝视萌》说:违反天地规律的人会有凶险,顺应天地规律的人会有吉兆。春夏季该享受登高的乐趣,秋冬季应蜗居在家里,这样才能吉祥多福,万寿无疆。《西山记》说:人体的气机的充盈与减弱始终与天地之气相通,与万物生长相呼应。用平静的心绪消除妄想,这就是养生之道。《卫生诀》说:正常人一天一夜要不间断地呼吸一万多次,呼吸不畅身体就会寒冷,呼吸急促身体就会发热。呼吸不调则脏腑不和,各种疾病就会产生。所以元气在保养我们,谷神在守卫我们。吕洞宾说:寡言少语可用来养气,减少思虑可以用来养神,清心寡欲可以用来养元精。精生气,气生神,脑袋自会清明。这就是为什么精神衰竭,元气也会跟着衰减,气绝了生命就结束了。这也是为什么说精、气、神是人体内三宝。齐丘子说:乔木、松树之所以能傲立雪霜,是因为它们体内藏有正气;美玉之所以能抵御烈火,是因为体内积存最纯的精气。这也是那些圣人可以制作和挥舞灵旗,晚上去摘取灵芝,发觉常人没注意的东西,想到常人没考虑到的问题。春天可以抵御寒风而不觉得寒冷,夏天可以烤火而不觉得热。这是因为君子体内藏有正气,可以远离鬼神,降伏奸佞小人。积蓄最纯的精气,可以保全生命灵魂,置身于福寿中。这也是要“养气”的重要原因。《素问》说:只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调和,才能使骨头坚固,筋脉柔软;才能顺畅气血,紧致肌肤腠理;才能安享天命。又说:吃谷物的人聪明但形神俱疲,吃素的人脑袋愚钝但气力充足,吃肉的人粗俗且易怒,以风养生的人身体灵活且寿命长,以气养生的人能长寿并得道。《传书》说:喜欢杂食的人容易被邪气、疾病侵袭;食物品种越少心境越开明,寿命也越长;吃得太多太杂,心思越闭塞,寿命越短。以气养生的人死后精神永存,得道升天,食用谷物的人最终难逃一死,形体归于大地。 《白玉蟾》说:饮食清淡以养气,戒掉嗔怒以养品性,谦虚待人以养德,坚守清规戒律以修道。学山说:饮食有节制规律,脾(属土)气不会外泄;调畅气机少说话,肺(属金)气自会动静有规律;心里的火气平息,宠辱不惊,肝(属木)气自会顺畅;清心寡欲,肾(属水)气自会充盈。益州老人说:想要身体没有病痛,必须先要保持心性正直,使内心没有邪恶的想法或欲望,心就能平静稳定了。心神稳定,四肢百骸也不会有什么病痛,至少不会难以治愈。心念若有波动,各种疾病都容易患上。这时即使扁鹊、华佗在身边,也没办法治疗了。四、巧记养生歌诀(一) 孙真人卫生歌1天地之间人为贵,头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遗体宜保之,箕畴五福寿为最。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木不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方延命。贪欲无穷志却精,用心不已走元神。劳形散尽中和气,更复何能保此身。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歇。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春嘘明月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收金肺润,冬吹肾水得平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发宜多梳气宜炼,齿宜频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揩摩常在面。2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要增辛减却苦,秋辛可省便加酸。季月可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若能全减身康健,滋味偏多多病难。春寒莫放绵衣薄,夏月多汗须换着。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病生才服药。惟有夏月难调理,内有伏阴忌凉水。瓜桃生冷忌少餐,免致秋来生疟痢。君子之人守斋戒,心旺肾衰宜切记。常令充实勿空虚,日食须当去油腻。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并伤气。饥餐渴饮勿太过,免致膨脝伤心肺。醉后强饮饱强食,未有此生不成疾。人资饮食以养身,去其甚者自安适。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夜半云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饮酒可以陶性情,太饮过多防有病。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精能损命。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其家。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3坐卧切防脑后风,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一入成灾咎。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损元神。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神枯定丧身。不问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风雨至,急须端肃敬天威。静室收心须少避,恩爱牵缠不自由,利名萦绊几时休。放宽些子自家福,免致中年早白头。顶天立地非容易,饱食暖衣宁不愧。思量无以报洪恩,早暮焚香谢天地。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惜命惜身兼惜气,请君熟玩卫生歌。●十二段动功:1、叩齿:中医认为齿是筋骨末端的部分,由肾中精气充养,适宜经常叩击,是筋骨多多活动,神清气爽。每次牙齿相互叩击三十六次。2、咽津:将舌头抵着上腭,过一会津液会布满口中,像吃饭一样咽下,并发出声音,用玉液灌溉五脏,对于清热降火功效快速。吞咽次数越多越好。3、浴面:将两手相互摩擦发热,然后覆盖在脸上摩擦,像用毛巾洗脸一样,久则胡子头发不会变白。有益智,美容的功效。4、鸣天鼓:用两手掌心掩着两个耳朵,先用食指压中指,然后弹脑后的枕骨上,左右各二十四次,能去头脑疾病。5、运膏肓:膏肓这个穴在背上第四椎下面,脊柱两旁各三寸,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将两肩旋转十四次,能治疗身体各种疾病。6、托天:两手握拳,用鼻子吸收清气并运至泥丸,然后手马上向天托起,随后放在左右膝上。每天行功三次,能去胸腹中的邪气。7、左右开弓:行此功时要闭气,将左手伸直,右手作拉弓状,两眼看右手,左右各三次。此式能泻三焦之火,也可以去手臂、腋下的风邪。8、摩丹田:这个方法要用左手轻按左肾部,右手摩擦丹田三十六次,然后左右手互换,能暖肾补精。9、擦内肾穴:此法要闭气,将两手搓热,向背后擦肾堂及靠近脊柱的命门穴,左右各三十六次。10、擦涌泉穴:用左手握住左脚,用右手擦左脚脚心凹陷处,然后左右手交换,各三十六次。11、摩夹脊穴:这个穴位在背部脊柱下,肛门上面(第三、四胸椎棘突间旁开0.5寸处穴位,俯卧垂肘时,两肘尖连线中点旁开1.5寸处),统领一身的气血,按摩它对身体大有裨益,并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痔疮。12、洒腿:脚不运动气血就不会调和,走路时就会不协调。行功时需要将左脚立定,右脚提起,蹬七次,然后左右交换。
保健/心理健康 中医保健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