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

作者:鲍鹏山

开 本:32

书号ISBN:978-7-5334-7210-8

定价:28

出版时间:2016-08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看来,司马迁这回真的是彻底地糊涂了。只好叹口气,说一句圆场的话:
老子,隐君子也。
是的,老子的生平对我们而言,是无始无终的:我们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尤其是他的终点,更是成为哲学史上的一大悬案。一般人的一生,以死为终点,而他则没有死,只有“隐”,只有“出关而去”。他自己说“出生入死”,敢情他的出关,是在另一个时空的再生?
确实,对我们而言,他只是离席而去了。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他不是一个死者,而只是一个“缺席者”。我们在讨论自然、社会和人生时,一直给他保留着席位,一直在引用他的思想。什么时候他能姗姗而来,直接参与我们的话题?
后来,还有一个说法,说他一生下来就满头白发。我以为这不仅是有关他个人经历、心灵与智慧的隐喻性象征,更是有关我们这个早熟民族的心灵与文化的深刻隐喻。他的职业,“周守藏室之史”实际上也可能是一个隐喻,与前一个隐喻是一个因果系统——我们历史悠久,饱经风霜;我们少年老成,老奸巨猾。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他智囊般硕大的头颅内包含着无比深刻的人生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头上密密的皱纹中隐藏着太多的阴谋与陷阱。他神奇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昙花一现,然后又神奇般地远遁他方。在夕阳的余晖中,他骑青牛,执麈尾,晃动身影,出关而去,弃故土如弃敝民屣。描述他的行踪正可以用这样一个词:神出鬼没——出如神迹,没如鬼杳。
 
他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不外乎就是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史书,是王朝的大事记,是诸国的争斗书;是你死我活的兴与亡,是此起彼伏的盛与衰;是阴谋与权变,是杀戮与残忍,是眼泪与狞笑,是尔虞和我诈。他整天关在阴冷的屋子里读这些东西,能不“一篇读罢头飞白”?难怪他“生而发白”。这些东西成为他了解和理解社会、人生的感性材料和基础,成为他哲学的依据和指控人类文明的证据。
对某些人来说,人类集体的经历和创痛会成为他自己个体的感性体验,老子正是这类超常人中的一个,他生在那么多既经的历史之后,正是历史的一个晦气重重的遗腹子。面对着“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历史血河,他怎能不由美少年变为鸡皮“老子”,并在他额头上深深浅浅密布的皱纹中,埋下与阴谋、与冷酷甚至与残忍难分难解的智慧?班固说,道家出于史官,是有感而发吧。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那岂不是在说,读史使人少热情而多冷静,少诗意而多理智,少幻想而多现实,少天真而多心机,少童心而多老猾,或者更直接地说,读史使人衰老,使人世故?
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他的大慈悲,就是“无为”;他的大冷酷,也是“无为”。他弃人类于原始生态,岂不是大冷酷?他返人类于天地自然,岂不是大慈悲?
在他为我们留下的“五千精要”(刘勰对《道德经》的评语)中,除了谈到了宇宙的生成、构成,还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点:一曰治国,二曰处世。
老子的著作是有名称的,这和其他诸子著作统以作者姓氏加“子”命名者不同。他著作的名称就叫《道德经》,或者根据《德经》《道经》之先后又叫作《德道经》(马王堆出土的竹简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何为道?万物运行之规律谓之道。所以,老子研究的、感兴趣的,是较为纯粹的哲学问题,是对客观具象事物的抽象。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治国的方法,也就是班固所说的道家特别重视的“君人南面之术”。可他的治国之术,实在是简单,用他的话说,就是简单到“治大国若烹小鲜”,就如同炒一碟小鱼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看来,治国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殚精竭虑地去做什么,而是只要我们把现在正干的事停下来,什么也不做就是了: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才,从而使百姓不争夺;不看重难得的财货,从而使百姓不做盗贼;不让百姓看见能引起占有欲的东西,从而使百姓的人心不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是让人民心灵空虚而肠胃充满,志向卑弱而筋骨强健。让人民经常处于无知识无欲望的状态,从而让那些智者不敢有什么作为。实行了无为,就是无所不为了。
一口气说出八个“不”字,四个“无”字,听起来就是摇头摆手避之唯恐不及,口里一连串的“不不不……”和“别别别……”这是对现存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盘否定。为什么“不尚贤”?因为贤是人的智力、能力和德行的总和,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评价。“贤”的坏处在于它是“有为”的工具,人越贤,闹得动作也会越大,潜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世界上,很多坏事都是那些“有能力”的人做出来的,很多的祸都是他们闯下的。被历史与现实的无穷变幻和无数鬼脸弄得心惊肉跳、神经兮兮的老子渴望宁静——那种远古的无争无夺的、无知无识的、无是无非的宁静。所以老子要“不尚贤”,还要“不贵难得之货”。“货”是什么?是人人都欲得的物质享受。“货”的坏处在于它刺激了人的欲望。这“货”与“贤”相辅相成。据段玉裁的解释,“货”乃辗转易手之财,“贤”则是由“多财”引申而出的人之多能。故而,“货”是所争的目的,“贤”则是争夺的手段。货越贵,人就越要去争;人越贤,争夺就越激烈,阴谋就越周密,用心就越机巧。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治”应该是“虚其心而实其腹,弱其志而强其骨”。“虚其心”“弱其志”就是使百姓心志空虚,无所欲求,安于现状。这当然是“愚民政策”,但客观地说,老子这种“愚民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便于统治者的统治和榨取,而是他真的认为这样的“愚”乃“淳朴”的表现,是“赤子之心”的真实体现,是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社会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能让人民“实其腹”“强其骨”,老子毕竟比“率兽食人”(孟子语)的统治阶级要仁慈得多了。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社科图书 学术文化

在线阅读

上一篇:美丽诗经     下一篇:中国乡村研究第十三辑